花鼓的魅力 东方芭蕾-怀远网
怀远网
怀远新媒体知名品牌热文.美食.交友.托管.推广.活动.运营.
本贴片广告招商 0552-8011114
怀远县地处淮河中游,坐落在涡淮两水交汇处,历史悠久,为古涂山氏国所在地,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仅留下了大禹、夏帝启、刘邦、曹操、林则徐等历史名人的足迹,留下了曹丕、柳宗元、苏东坡等文人墨客的辞赋,还留下了以民间艺术花鼓灯为代表的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革开放30年来,该县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的高度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对以花鼓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花鼓灯源于宋代,是流行于淮河流域传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它集民间综合艺术之大成,融舞蹈、音乐、民歌于一炉,数百年来,一直盛行在怀远城乡,广泛流传,相沿成习。每逢喜庆节日,群众自娱自乐,敲锣打鼓,歌舞成风,成为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并已成为安徽省标志性的文化形象之一,它承载了淮河流域不同时期的文明,也存储了淮河人独特的文化观念,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它既是淮河文化、大禹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该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有的文化资源。作为花鼓灯传播的核心区域,怀远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对花鼓灯这一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早在1958年就成立了以表演花鼓灯为主的文工团。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1983年连续两年举办全县花鼓灯会演。1987年,还成立了“怀远县农民花鼓灯艺术团”,1989年与圣泉啤酒厂联姻更名为了“怀远县圣泉花鼓灯艺术团”(华润花鼓灯艺术团的前身)。1990年,县政府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的涂山禹王庙会日定为花鼓灯艺术节,至今以连续举办了十七届。2000年9月,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繁荣和发展花鼓灯艺术事业的决定》,就发展花鼓灯艺术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作出了具体规定。同年9月,县委、县政府还成立了“繁荣和发展花鼓灯艺术基金会”。2001年10月,又成立了怀远县花鼓灯协会高兮妍。1986年,该县农民花鼓灯艺术团编排的《花鼓灯锣鼓》参加中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获器乐组大奖,填补了安徽省群众文化工作获全国大奖的空白,创造了怀远县花鼓灯的辉煌;1989年又携花鼓灯舞蹈《欢腾的鼓乡》进京参加建国四十周年广场演出,再度创造了该县花鼓灯的辉煌。《花鼓灯锣鼓》和《欢腾的鼓乡》已成为怀远县花鼓灯艺术的颠峰之作。1999年11月,该县编排的吹打乐《淮河情韵》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第九届“群星奖”音乐比赛获银奖。1991年县圣泉花鼓灯艺术团应邀参加葡萄牙卡雅国际民间艺术节并赴摩洛哥灯国家访问演出,王立行花鼓灯艺术倾倒异国观众,卡萨布兰卡市长还亲自为艺术团颁发了纪念杯。同年9月《欢腾的鼓乡》还参加首届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暨全国优秀秧歌大赛。通过一系列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了该县与外界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提高了怀远花鼓灯的知名度。2000年5月怀远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花鼓灯老艺人,为此,怀远县政府在2000年10月命名了怀远县花鼓灯十大艺人并颁发了荣誉证书。2006年申报了该县花鼓老灯艺人杨在先、陈永兰、常遇山、常利华等为安徽省民间艺术大师。目前他们虽年事已高,但任然忘不了毕生热爱的花鼓灯艺术,有的走村串户,有的举办花鼓灯培训班,向年轻一代传授花鼓灯技艺,成为传承花鼓灯的“活种”。同时花鼓灯的传承和发展也离不开基地建设和人才的培养,自1982年常坟镇首届少儿花鼓灯培训班开班以来,经过多年培育,该县已形成了以县师范学校、常坟、鲍集、河溜等乡镇为龙头的花鼓灯人才培训基地,已培养花鼓灯新苗数千人,为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各大军区文工团、歌舞团和全国著名演出团体输送花鼓灯人才数千名,为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在新形势下,文化已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立于不败之地,因而,该县将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加强对花鼓灯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对怀远县地方特色文化的培养,营造社会主义文化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健康向上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