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不群河洛中文社区,品味非凡
生活圈
只限小资和中产的品位人士进入
[识别二维码进入查看]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
来源:一日一度
ID: yryd115
作者:度公子
德国教育启示
一个国家的繁荣,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
——马丁·路德·金
一说到德国,很多人会想到奔驰、宝马、保时捷、奥迪、万宝龙、西门子、徕卡、卡尔蔡司、阿迪达斯等等各行各业的经典品牌。
又或者,想到马克思、叔本华、尼采、歌德、雪莱、海涅、巴赫、贝多芬、莫扎特、高斯、爱因斯坦、开普勒等等各个领域的世界名人。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把移民美国、加拿大的德裔算上,德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超过200人。
为何如此多的优秀产品、世界经典在德国诞生并且长盛不衰?
为何只有8000多万人口的德国,竟拿走了近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
为何两次世界大战都由德国而起,而后德国经济依然能引领欧洲,德国人依然在全球受到普遍尊重?
答案还得从德国的儿童教育说起。
01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密恋中校,已经成为如今众多中国父母的共识。
在这种意识下,中国的父母要为孩子争取最好的教育资源,进最好的学校,请最好的老师,孩子要预习,要考试,要复习,还有做不完的课外作业,参加不完的兴趣班。
然而在德国父母眼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伪命题。
中国的观念向来是孩子“越聪明越好”,早早学会识字算数,背诗词依文洁琳,参加奥数班,父母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孩子考得好。
德国的学前教育提倡的,却是“不要过度开发儿童的智力”。德国的幼儿园不分大中小班玄苑吧,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孩子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他们“不过早开发孩子智力”的目的,是避免让孩子的大脑变成硬盘,以留给孩子的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开发潜力。
他们认为,过早的给孩子灌输大量知识,会导致孩子的大脑僵硬,僵化孩子的思维,从而让他们不善于独立、主动思考。
德国的幼师们,会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让他们做这个年龄段该做的事情,比如学习社会常识和礼仪公德,参与到团体游戏、手工制作中,从“玩耍”中学会独立思考、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和行动力。
02
近年来,幼儿户外活动明显减少的现象愈发受到关注。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依就用“大自然缺失症”’一词,来描述现代社会的孩子们与大自然缺乏联系的事实。
户外活动成本、风险的增加,让家长、老师“望而生畏”。可是在德国,一种以森林作为教室,让儿童回归大自然的“森林教育体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效仿和学习。
超过1500家“森林幼儿园”覆盖德国的各个区域,孩子们在“放养式”的森林幼儿园,没有电子玩具,也不用算数和认词,每天只跟爬树和玩泥巴打交道,学会用“森林”里的杂物做各种工具,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学到的结构化以外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在大自然中得到历练,加强身体素质,培养合作精神和专注力。
在中国,大部分孩子接触到这样的环境,恐怕也只能在参加夏令营之时,而且中国的家长还无法接受简陋的营地,心疼孩子遇到挫折。
德国家长和老师的思维是:体验式教育是必要的,将孩子放到可控的、有一定危险的环境中,孩子会建立起自己的“危险管理能力”。他们在体验中遭遇挫折也是在所难免的,挫折让他们变得更坚强,更独立自主。
德国的研究人员多年在森林幼儿园跟踪调研发现,受过森林教育的孩子在自信心、注意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身体素质方面,都比传统的幼儿园教育的孩子更为突出。
德国人普遍认为,德意志是从森林里走出来的民族,在“森林幼儿园”成长的孩子,会热爱森林,敬畏自然,充满灵性,在单纯质朴中快乐成长,从而内心善良、积极乐观。
03
德国的小学不鼓励通过学业考试来竞争,他们认为让孩子的童年幸福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老师认为孩子不应该那么辛苦,童年就该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
所以德国的小学在一、二年级不设成绩,三、四年级才将成绩划分成1到6分,1为最高分,5、6分代表不及格。但1分的学生并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老师们反而重点“关照”不及格的学生,因为他们的理念就是教育均衡。
德国的教育是一种“达标文化”,能把5、6分的学生提高到2、3分,对老师来说就是成功的授课;孩子能得到3分,家长就已经满足了。
与中国的老师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尖子生身上不同,德国的小学不以培养精英为目的。他们认为孩子到了大学才是深造、精进的时候,小学教育的重点是帮助成绩差的学生。中国的孩子就连业余的兴趣班也要学好考好,这在德国人看来是谬论。
宽松的教学方式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老师会记录每个孩子平时的表现,家长在期末会收到孩子的成绩单,但这份成绩单只有家长和老师知道。
这是德国教育侧重平等公平的一种方式,他们不会以分数为导向,尽量让所有的孩子都处在一个平等的水平线上太上魂道。
德国的强大教育体系,除了学校、家庭教育层面神魔超进化,还有社会教育层面的作用。德国家长对待所有孩子都是一视同仁,每个公民都有义务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负责任,这个下一代不只指自己的孩子,而是社会所有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德国的未来。
反观我们,礼仪之邦的观念向来是,“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
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向来存在差异:我们认为知识很重要,考试成绩很重要,但西方观念却认为,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夏刈,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评价知识的维度胭脂仙道枫,才是他们关心的。
04
德国的小学生这么“懒”,那他们平时在学校干嘛呢?
以前的德国小学,实行的是半日制教学,上午学习基础知识,下午自由活动。传统的德国家庭,龙一仪女性会带孩子参加足球等各类俱乐部,孩子的教育一半交给学校,一半交给家庭。
后来,为了兼顾底层家庭,也兼顾女性的工作,德国小学开始逐步实行全日制,但下午的教学仍是课外活动。
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要更累很多,一天的课程之后,放学回家还要写作业,周末要参加各种兴趣班。德国的孩子每天都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他们不会用牺牲睡眠来学习。对他们来说,睡眠就是健康匠人营国,没有什么比孩子健康和快乐地成长更重要。
德国的小学教育重点不在于传递知识,而是传递“方法”和“道理”,包括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孩子的“公德心”也包含在内。
也因此,德国的小学教育没有班级排名,运动、艺术、手工和自然科学,为孩子提供各种可能,比如足球踢得好、唱歌唱得好、电脑玩得好……都是他们的加分项目,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每个孩子也都很有自信。
在这些自我兴趣的探索中,德国的孩子们往往形成一两项自己的兴趣爱好清泽心雨,或静或动,或文艺或科学,个性鲜明,各有所长,形成后期“教育分流”的雏形。
从学龄前开始,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德国的教育在每个阶段都呈现鲜明的特色,但始终贯穿各个阶段的理念,是“兴趣是最好的老,人品是最强的武器”。
06
说到人品的养成,就不得不提德国的家庭教育。
德国人尤为重视家庭教育,德国甚至把父母教养儿童的义务和准则明文写入宪法。
比起传授知识南通热线,德国家长更看重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以及高尚的人品和情操。在他们看来,良好的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人生。
比如独立自主。从家庭到学校,家长和老师都注重孩子自理能力的养成,让他们学会自己吃饭崔苔青,自己睡觉,自己如厕,独立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比如礼仪规则。德国家长经常把“对不起”、“请原谅”和“谢谢”这类的词挂在嘴边扈忠汉,充分尊重孩子,带头让孩子学会相互尊重;家长也会以身作则,答应孩子的事情绝不食言,告诉孩子准时、礼貌、谦让,时刻保持自律和公德心。
也因此,守规矩、懂礼貌、讲文明,成为德国人的素养;踏实做事、严谨细致、发扬契约精神,则是他们的处事风格。
比如自信。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孩子会更自信,在与父母的谈话中他们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德国的家长更不会用学校的成绩丈量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是鼓励和赞扬。
比如理财。与“穷人家的孩子富养”相反,德国家庭反而是“富人家的孩子穷养”,德国家长会严格控制孩子的零花钱,或者让孩子完成家务才能得到零花钱,避免不劳而获,养成节俭和勤劳的生活习惯。
比如严谨。季羡林先生曾说,我读了9年大学,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德国留学时学到的。季先生说的就是德国人搞学术、做科研的严谨态度,而这种态度也是他们从小养成的。
比如爱心。很多德国家庭都会养宠物,让孩子亲自照料,孩子在与这些生命的相处中学会尊重生命,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反观国人的“看客”心态,德国人会主动帮助弱者,主动谦让,没人“碰瓷”,更没人选择冷漠地围观。
比如阅读。德国家长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他们阅读,主动捧起书本为孩子作出榜样。在德国,读书应该是除了足球之外的,几乎全民都喜欢的一件事。
德国有近8000家书店,1.4万多个图书馆,藏书量超过1.3亿册。他们认为读书可以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了他们不断的阅读。德国的民富国强,背后少不了阅读的力量的推动。
马丁·路德·金曾说: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
战后的德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与他们“严谨”、“勤奋”的民族精神密不可分;而德国人如今在世界上得到普遍的尊重赵小满,又与他们良好的品德和人格息息相关。
这种品德、人格和民族精神的养成,是他们在孩子的心灵深从小处种下了美好的种子。
- END -
箱庭资讯品质生活指南
为你精选值得买的好东西
点击?国医监制清湿茯菊丸
点击?徐若瑄瘦身按摩器
点击?冰菊雪肌去角质凝露
点击朱门嫡杀?男士冰感内裤
点击?不插电榨汁杯
点击?英国颈肩舒缓霜
点击?泰国助眠喷雾
点击?抖音免手洗拖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