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防爆宋代盐官雷说、孔嗣宗 巫溪历史人物故事--巫溪之窗

宋代盐官雷说、孔嗣宗 巫溪历史人物故事|-巫溪之窗






宋代盐官雷说、孔嗣宗导读
秦朝以后,巫溪盐业经济比较发达,历代的北井县、大昌县、大宁监、大宁州等受到朝廷重视。盐业的生产、销售及管理使大宁地区市场繁荣,人丁兴旺。是历代盐官、盐工(包括运盐工)辛勤劳动的结果。
1昔日盐业的辉煌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井县是聚四方流民煮盐而设“令”的万户大县。唐朝刘晏为盐铁史,全国设盐产地“四场十监”,“岁得钱百万缗,以当百州之赋”。大宁盐厂(属大昌监)为十监之一,在当时位居全蜀及西南诸食盐产地之冠。到了宋代,置大宁监(监:专门针对规模较大的食盐产地而设置的行政机构,级别同“州”级,署理盐政、盐务及地方事务,直属中央管辖,类似现在的经济特区。因大宁盐厂在宋代全国闻名,为国家做的贡献大,故由“县”升为“监”),岁产雪花盐400余万斤,远销晋、陕、鄂、川、黔,史称“利走四方,吴蜀之货,咸萃于此”;“田赋不满六百顷,籍商贾以为国”。十倍之利,百倍之榷,盐税成为了地方财政的支柱。明代《洪武实录》:“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冬十一月,四川所属地方盐井五十七处觌氅,煎办岁额四万五千一百七十五引……大宁县盐井泉涌,易为煎办,已有灶丁九百六十人,岁办一万零六百二十三引”。 大宁一地之盐,在当时已占到全川盐产量的近四分之一安唯绫。为此,“各省流民一二万在此砍柴以供大宁盐井之用。” 大宁河沿岸百十里,“柴块堆积如山”。到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盐灶户发展到336家,盐锅计1008口,在宁厂河谷两岸之四道桥、王八街、王家滩、沙湾、朱家涧、张家涧、衡家涧,白昼盐烟缭绕,遮蔽天日,夜晚则灶火通明,辉映溪波,史称“两溪渔火,万灶盐烟”。依赖盐为生计者不下万余,养活人口当在3-4万人。由此每年征得井课、灶课、锅课及陆引、水引各项税银共计4452两(此为正税,各衙署、贪官污吏加征摊派则十倍于此),占地方收入85%以上。道光二年(1822年),设灶201座,每灶煎锅3口,岁产盐1152万斤。民国时期,平均年产盐10.9万担(每担100斤),最高年份为抗战时期的民国29年(1940年)柯美伊,由于海盐被日军控制,“川盐济楚”,巫溪食盐销区急剧扩大,需积极扩能增产,产量达21.6 万担,保障了销区军用民需超女冯家妹,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持久抗战李泰伯。
大宁盐场吸引各地盐商、盐贩往来其间,运盐的骡马,肩挑背驮的力夫等成群结队,川流不息。据载:仅鄂西贩盐山民,“冬春之间,日常数千人”。
分布于水陆盐道上的猫儿滩、檀木坪、白鹿、龙泉、城厢等益尔健收腹机,自先秦至民国两千多年的大部分时期,聚集了全县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商铺盈客,栈房林立,千里盐道成为巫地先民聚居之地。
落户于上述邑市的四方移民(尤其明初和清康熙年间,朝廷大力招抚四方流民,毗邻的陕甘、湖广及江西等客家纷纷移居于此),互通婚姻,夫妻同床而异服;陕西街、江西会馆、土家吊楼,一檐三俗。歌舞兴会,和乐融融。
雷说凿池分泉
大宁盐场沿着盐泉两侧的一片狭长地带展开。早先,卤水到灶房,只能靠人力挑运,既费力又费时。后来人们用石块在盐泉的出口处建筑围池,将卤水水位抬高,卤水便可顺竹枧直接流入灶房。但由于卤水分配不均,因争卤而时有纠纷发生,以致强弱相凌,诉讼不息。
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知监雷说创龙池,外侧拦木板,在木板上开凿三十个一样大小的方孔韩乔生语录,后来孔眼增加到六十八眼。在孔眼外承接竹管民工网,分泉接引清水珍妮,分配到各灶。从此,再无争卤纷争。这既是引卤方法的一大改进,更是卤水管理办法的一大进步。雷说凿池分泉,定为永久规矩,清代有诗人赞曰:“雷公遗政在,应让使君贤。”
3孔嗣宗与绞篊输卤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制盐规模逐渐扩大,扩产与地势受限的矛盾凸显。要扩大生产规模,煮盐区只能向南岸拓展,卤水如何过河?为此,人们绞尽脑汁,终于在盐官孔嗣宗的主持下,于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想出了过“虹”的方法。
用竹篾绞织成碗口粗的牵藤,绷紧固定在两岸,然后将竹枧吊在其上,称之为“虹”;再将北岸龙池的卤水引到南岸,谓之“过虹”。一藤一枧为一“虹”,初引13枧,即有13条“虹”杜纶镁,这13条藤与枧横空跨越南北两岸,远处看去,犹如道道彩虹,形成一道壮丽的景观,人们便称这景观为“过虹”爱啦啦海楠。因“虹”用竹篾织成,其高度又大大超过洪水水位闻香榭,用这个方法既能将北岸的卤水引到南岸,又能避免洪水的危害,且“虹”与“篊”同音牡丹江民心网,篊者,竹在洪之上,故将“虹”改作“篊”。因固定篊的粗藤是用篾条绞织而成,既重又长,要将其安装到位并非易事,施工难度极大,非用绞车拖拽不可,因此又称“过篊”为“绞篊”蓝天霸。

绞篊输卤图
篾篊解决了卤水过河的难题,但篾篊易坏,需一年更换一次。更换时间固定为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不死冥神。到这一天,张炘炀县官到场与民同庆;盐民则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南阳防爆,唱歌舞蹈,呈现一派热闹非凡的喜庆场面。这种一年一度的换篊庆典活动称为“过篊节”,亦称“绞篊节”。《舆地纪胜》云:“绞篊在盐井引泉踏溪,每一枧用一篊,其枧与篊经一年,十月旦日,以新易陈。郡守作乐以临之。井民歌舞相庆,谓之‘绞篊节’”。绞篊节这一习俗一直延续了600多年,至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以后,篾篊才逐渐被铁篊所代替。
铁篊是指用铁管引卤,铁管耐用,使用周期可达10年之久,但铁管的重量大,需要驾设铁索道或铁索桥,绞篊节的习俗也随铁篊的出现而逐渐消失。往后的70多年里为铁篊和篾篊并存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篾篊越来越少雷霆特警,直到建国后的1959年,南北两岸才全部改为铁管输卤。
盐业经济的繁荣是先辈们富有创造性的智慧结晶,它曾对三峡地区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巫溪大宁盐厂虽因卤淡而关闭停产,但“绞篊节”这一民俗节日,具有特殊民俗唯一性,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应是巫溪重要而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
(根据《巫溪历史文化》编写)
版权所有,转载注明出处。

巫溪之窗安迪妮传媒爱心公益活动第二波:兰英之行
网友摄影:宁河风景随拍
不一样的节日郑诗雅,不一样的精彩
大宁古城——我美丽的家(一)
文峰两大车相撞,车头都撞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