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灵精探第三部关于《俱舍论》中“二十二根诸门分别(成就门)”汇纂-十戒传统文化

关于《俱舍论》中“二十二根诸门分别(成就门)”汇纂-十戒传统文化

得果位成就根
颂曰
九得边二果。七八九中二
十一阿罗汉。依一容有说
《俱舍论》:论曰。边谓预流阿罗汉果。于沙门果居初后故。中谓一来及不还果。此观初后在中间故。初预流果由九根得。谓意及舍信等五根未知当知已知为九未知根在无间道。已知根在解脱道。此二相资得最初果。如其次第。于离系得能为引因依因性故。阿罗汉果亦九根得。谓意信等五已知具知及喜乐舍中随一为九。已知根在无间道。具知根在解脱道。此二相资得最后果。如其次第。于离系得能为引因依因性故。中间二果随其所应各为七八九根所得。所以者何。且一来果次第证者。依世间道由七根得。谓意及舍信等五根。依出世道由八根得。谓即前七根已知根第八。倍离欲贪超越证者。如预流果由九根得。若不还果次第证者。依世间道由七根得。依出世道由八根得。如前次第得一来果。全离欲贪超越证者。由九根得。如前超越得一来果。总说虽然而有差别。谓此依地有差别故。乐喜舍中可随取一。前果超越唯一舍根。又次第证不还果者。若于第九解脱道中入根本地依世间道由八根得。彼无间道舍受相应。解脱道中复有喜受。此二相资得第三果。于离系得二因如前。依出世道由九根得。八根如前已知第九。无间解脱此俱有故。岂不根本阿毘达磨。问由几根得阿罗汉。答十一根。云何乃言由九根得。实得第四但由九根。而本论言十一根者。依一身中容有故说。谓容有一补特伽罗从无学位数数退已。由乐喜舍随一现前。数复证得阿罗汉果。由斯本论说十一根。然无一时三受俱起。是故今说定由九根。于不还果中何不如是说。以无乐根证不还果。而于后时得有退义。亦无退已。由乐复得非先离欲超证第三有还退义。此离欲果二道所得极坚牢故。
《颂疏论本》:释曰。九得边二果者。边谓预流。阿罗汉果。居初后故。名之为边。此边二果。九根证得。初预流果。九根得者。谓意及舍。信等五根。未知当知。已知为九。其预流果。依未至定。故唯舍受。论云。未知当知根。在无间道。已知根。在解脱道。此二相资。得最初果。如其次第。于离系得。能为引因依因性故。解云未知当知在无间道者。第十五心。道类忍是也。已知根。在解脱道者。第十六心。道类智是也。其无间道。为同类因。引离系得。名为引因。其解脱道。与离系得。俱时而生。持离系得。名为依因。离系得者。无为上得也。阿罗汉果。九根得者。谓意根信等五根。已知根。具知根。为八。喜乐舍中随取其一。故成九也。以阿罗汉通九地证。其九地者。未至中间。四本静虑。及三无色。除有顶也。若依未至中间第四静虑。及三无色。证者唯舍受也。依初二禅。喜受证也。依第三禅。乐受证也。故于三受。随取其一。又论云。已知根在无间道。具知根在解脱道。此二相资。得最后果。如其次第。于离系得。能为引因依因性故。解云。已知根在无间道者。金刚喻定是也。具知根在解脱道者。尽智是也。断有顶惑。第九无间道。名金刚喻定。第九解脱道。名为尽智。其无间道。为同类因。引离系得逸笑倾城。名为引因其解脱道。为能作因。持离系得。名为依因。七八九中二者。谓中间二果。即一来不还果也。此中二果。或七根。或八根。或九根证得。且一来果七根得者。谓世间道依次第证。由七根得。谓意及舍。信等五根。唯依未至。证一来果。故唯取舍。不通余受。依出世道。由八根得。七根如前。加已知根为八。若一来果。倍离欲贪。超越证者。如预流果。由九根证得。先凡夫位。断六品贪。名倍离欲。今入见道。至道类智。超越预流。直证第二。名超越证。上来明者。是一来果。七八九得。宜善知之。其不还果七根得者。用世间道。依次第证。由七根得。谓意及舍信等五根。八根得者。有二种八。且初八者。依出世道。七根如上。加已知为八。第二八者。用世间道。依次第证。谓意喜舍信等五根。故论云。又次第证。不还果者。若于第九解脱道中。入根本地。依世间道。由八根得。彼无间道。舍受相应。解脱道中。复有喜受。此二相资。得第三果。于离系得。二因如前。解云若超越证者。必无依未至定。从第九解脱道中。得入根本。以超越者。先得根本。更不愿求。故不入也。次第证者。未曾得根本故。于未至定。第九解脱。若愿入者。得入根本也。无间道中舍受者。未至地中舍也。解脱道中喜受者。初禅根本喜也。由无间道隆宸翰。断下地惑。欣上地故。解脱道中。得入根本也。九根得者。有二种九。且初九得者。谓超越证。故论云。全离欲贪。超越证者。由九根得。如前超越。得一来果(先凡夫位。断九品惑。名全离欲。今入见道。至道类智。超前二果。直证第三。名超越证)。总说虽然。而有差别。谓此依地有差别故。乐喜舍中。可随取一。前果超越。唯一舍根(已上论文)。解云。总说虽然者。谓总说九。数同一来也。而有差别者。根中受名。即有差别。不同一来也。谓此依地有差别故者。释上差别名也。谓此不还果。依六地证故。地有差别。若依未至中间。第四禅证。唯用舍受。依初二禅。用喜受证。依第三禅。用乐受证。故于三受。可随取一。即是根名。有差别也。第二九者。依次第证不还果者。用出世间道。若于第九。解脱道中。入根本地。由九根得。谓意喜舍信等五根。已知根也。彼。无间道。舍受相应。解脱道中。复有喜受。故有二受。出世间道故。加已知根。故论云。依出世道。由九根得。八根如前加已知根。第九无间解脱。此俱有故(八根如前者。同前依世间道。中八根数。加已知为九也。无间解脱此俱有故者。此已知根。在无间解脱二道。俱有故须加之也)。据上所明。颂言七八九者应知。有二种七。谓一来不还各一七也。有三种八。谓一来果中。有一种八。不还果中。有二种八也。有三种九。一来中一九。不还中二九也。十一阿罗汉者。引本论为难也。故论。云。岂不根本阿毘达磨。问由几根。得阿罗汉。答十一根。云何乃言由九根得(十一根者。意喜乐舍。信等五根。已知具知也)。依一容有说者。通前难也。依一身中容有十一根。故本论说。理实有九。故说九根。故论云。实得第四。但由九根。而本论言十一根者。依一身中。容有故说。谓容有一补特伽罗。从无学位。数数退已。由喜乐舍。随一现前。后复证得阿罗汉果。由斯本论说十一根。然无一时。三受俱起。是故今说定由九根(已上论文)。解云。阿罗汉果。通九地证故。有喜乐舍三受证也。又依萨婆多宗。许阿罗汉。数数有退。故于一身。许有三受证阿罗汉。然当证时。唯有一受。故说九根。各据一义。不相违也。论云。于不还果中。何不如是说(此难意者。谓第三果。许数数退通六地证。容于一身。有三受证。何不本论说十一根)。以无乐根。证不还果。而于后时。得有退义。亦无退已由乐后得(答前难也)解云。若乐根证。必定不退。若是退者。必无后时由乐根证。故知乐受证者。必无喜舍。喜舍证者。必无乐受故。故于一身。必无容有三受证。得不还果义故。不可说十一根也。又论云。非先离欲超越证第三。而于后时得有退义。此离欲果。二道所得。极坚牢故。解云。此文释乐根证不退所以也。由此乐根在第三禅。次第证者。唯得初禅故。乐根证必是超越流云尼玛。谓凡夫位。断二禅惑。后时容依第三禅。起见道证不还果。故知超越。得起乐根。此超越人。毕竟不退。以二道所得故。一先凡夫位。断欲惑尽世道所得也。二今入见道。圣道所得也。次第证人。唯一道得。故可退矣。此上义隐。论有要处。故具录之。
《俱舍论记》:论曰至在中间故者。释边。释中。可知。
初预流果至依因性故者。初果及向未至地摄故唯有舍。若据未知根在无间道能断惑边。望离系得能为引因性故。引因谓同类因。能引彼离系得起为等流士用果。若据已知根在解脱道。望离系得能为依因性故。依因谓能作因。依者持也。同时能持离系得故。名曰依因。由无间道能引得起。于无为沙门果说能证得。由解脱道与得为依。于无为沙门果说正证得。故二相资证得初果。此中言得。得证故名得故通二道。若据得舍名得。即唯无间道名为得也。又解此中得名亦通成就。无间道得故名得。解脱道成就故名得。应知此中问能证得何沙门果故。今且以离系得答。理实果体亦通有为解脱道也。彼非名证故此不明。此论但据从向得果唯论初得。故说九根不据转根。若据转根由八根得。除未知根。故正理有一解云。成已知根亦同类因能得预流果。谓转根时。如阿罗汉就容有说亦无有过(已上论文)阿罗汉果至依因性故者。此果及向通九地摄。故于三受随取其一。余准前释。
中间二果至九根所得者。释中间二果。此即总解。
所以者何。征。
且一来果至由九根得者。此释一来。有漏名世间道。无漏名出世道。先凡位中。于欲界九品贪。已断前六品名倍离欲贪。应知此中有一种七。一种八。一种九。
若不还果至此俱有故者。释不还果。总说虽同一来七八九证。而有差别。谓此全离欲贪超越证者。虽九数同。然受有异。若依未至。中间及第四定用舍根证。若依初定。二定用喜根证。若依第三定用乐根证。故言可随取一。前一来果超越。依未至定唯一舍根。此即超越用受差别。又次第证不还果者。若于第九解脱道中。不入根本地依世间道。由七根。得。谓意舍信等五。若入根本地依世间道。由八根得。加喜受。彼无间道舍受。解脱道喜受。此二受相资得第三果。于离系得引依二因如前说。引依虽同非无差别。超越证者如预流说。若次第证者以世间道证者。若望有漏离系得为同类因。若望无漏离系得为能作因。若以出世道证者。望无漏离系得为同类因。若望有漏离系得。为能作因。若依因望离系得皆为能作因也。若依第九解脱【脱道】中。不入根本依出世道。由八根得。意舍信等五根及已知根。若入根本地依出世道。由九根得。八根如前。已知第九。无间解脱道此已知根俱有故。或此二道俱有已知。应知。不还有一种七。二种八。二种九。故与一来义有差别。若据颂文七八九中二。总有二种七。三种八。三种九。以数同故。又婆沙一百四十八云。问离欲界染第九解脱道。谁即入静虑。谁不入耶。答有说欣多者入。厌多者不入。有说为求静虑而离染者入。为求解脱而离染者不入。有说利根者入。钝根者不入。广如彼释。问如超越人证不还果。依未至定。何不无间道舍受相应。解脱道入根本定喜受相应。得不还果。解云修道容预得异受续起。见道迅疾初出不得异受续起。又解若次第人先未得根本定。欣求心强有能入根本。超越人先得根本。欣求心劣故不能入。
岂不根本至由九根得者。外难。发智本论云十一得。今言九得。岂不相违。实得第四至定由九根者。通难。实得第四唯用九根我【者】据此说。本论据数退。容有三受别而得。故说十一。然无一时三受俱起得第四果。是故今说定由九根。各据一义。两论无违。应知此据从向得果唯论初得故。说九根三受随一。不据转根。若据转根应说八根三受随一。问如依未至定取无学果。何不容有无间道舍受相应。解脱道入根本地喜受相应。此二相资得第四果。何不如彼不还果耶。解云解脱道是尽智。尽智是息求。故不能入。又解次第不还未得本定欣乐能入。将证无学已得根本。情不欣乐故不能入。
于不还果中何不如是说者。问。于不还中亦容三受得。何不如彼无学说十一根。
以无乐根至极坚牢故者。答。以无第三静虑乐根证不还果。而于后时得有退义。以乐证果必是超越。夫超越人必无退义。亦无次第人退已由乐复得。以乐依第三定故。夫次第人。无间道依未至定舍受相应。解脱道或未至定舍受相应。或入根本喜受相应。证不还果。必无退已由乐复得故。无一人具用三受故。不可说十一根得。虽超越人或喜或舍。证不还果。亦无退义。若次第者以喜舍证则容有退。是则喜舍不定。乐根即决定不退。故偏说乐。若用乐根得果者。必无复用喜舍根得。若用喜舍得者。亦无由乐复得。若据转根亦容乐得。今据从向得果唯论初得。故不说彼也。非先离欲界超越证第三果有还退义。此离欲不还果二道所得极坚牢故。一先以世间道得。二后以出世道得。此显超越不还不退也。若次第证无二道重得义故容有退。其第四果唯次第得。无超越证义。故容数退。
《俱舍论疏》:论。分别根中至何沙门果。下一颂第三明得果用根多少。此中明得。通无间道解脱道。与得果前为引因后转为依因。由此前后二果定用二无漏根得也。此中言得。初证名得。不说后位及练根也。若说练根初后二果应八根得。又此中言得。是与果道为其近因名之为得。
论曰至在中间故。总释边中果名。
论。初预流果至依因性故。释初果也。正理论云。虽解脱道于沙门果非同类因。而是相应俱有因故名得彼果。亦无有失。以沙门体更互相依而得生故。展转相望为士用果。谁复能遮。若言加行。无间。胜进应亦尔者。许亦无失。或已知根亦为同类因能得预流果。谓转根时如阿罗汉就容有说。亦无有过。
论。阿罗汉果至依因性故。释后果也。二道相资如初果释。虽乐喜舍三根容得。正得果时唯一受故。不越九根忽然之恋。虽无间。解脱道不同时。而等流士用果同时故。亦无有过。
论。中间二果至九根所得。自此已下释中二果。先总释根数。后一一别释。此即初也。
论。所以者何至由九根得。释第二果。于中有三。一依世道由七根得。二依出世道由八根得。三依超越由九根得。
论。若不还果至得一来果。自此已下释第三果。于中有四。三如一来果说。
论。总说虽然而有差别。已下重释不还果也。与其前果根数虽同。而受根有别。谓前超越唯用舍受。依未至故。此果超越通乐喜舍。容依六地证三果故。依未至。中间及第四禅即是舍受。前二禅喜。第三禅乐根。若次第者亦与前殊。第九解脱或入根本地。或在未至。若入根本地加其喜根。若不入者还同前果。婆沙一百四十八云。问离欲界染第九解脱道。谁即【疑删】入静虑谁不入耶。答有说。欣多者入。厌多者不入。有说。为求静虑而离染者入。为求解脱而离染者不入。有说。利根者入。钝根者不入。已上论文。又三释俱通。所以无评。问因何次第证有入根本地。超越证者即无斯理。答离修道惑多种不同。或有欣上厌下而断于惑。若是利根欣心多者得入根本。或有为求解脱。或有为求静虑而断于迷惑。若是利根为求静虑得入根本。道类智虽是修道。容预多念亦有利根。然为现观谛理。若依未至入于见道。不为欣上地。不为求静虑。入见道故不入根本。又解。先得根本静虑。若意乐根本即依根本。若意乐未至即依未至。由此无间.解脱必同一地。断非想惑无其上地可欣求故。依其未至得第四果。解脱道中不入根本。
论。岂不根本至由九根得。问。
论。实得第四至定由九根。答。
论。于不还果中何不如是说。重难。
论。以无乐根至极坚牢故。通也。如文可解。依发智论第十五云。几根永断灭起。得预流果。答无根永断黄志玮身高。七根灭起。一灭不起。一起不灭得预流果。述曰。言永断者。谓于诸根永断系缚得离系义。言起灭者。无间道灭解脱道起。言灭不起者。无间道灭解脱道不起。言起不灭者。无间道无故不灭。解脱道新起故言起也。得预流果时。无有一根得永离系缚。故言无根永断。言七根起灭者。谓信等五及意舍也。无间道灭解脱道起。一灭不起者。谓未知根。第十五心灭后更不起。一起不灭者。谓知【已知】根。第十六心起第十五心无故不灭。几根永断灭起。得一来果。答若倍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者。如证预流果说。若从预流果以世俗道证一来果。无根永断。七根灭起得一来果。述曰。无根永断者。同预流说。七根起灭者。亦同预流。若从预流果以无漏道证一来果无根永断。八根起灭得一来果。述曰。八根起灭者。于七根上加已知根。俱【谓】无间道灭。解脱道起故。几根永断灭起。得不还果。答若已离欲染入正性离生无根永断。七根灭起。一灭不起。一起不灭。得不还果。述曰。无根永断者。见道第十五六心中不灭根故。七根灭起者。若依未至。中间及第四静虑。即是信等五及意舍根。若依初二禅即信等五及意喜根。若依第三禅除喜加乐。若从一来果以世俗道证不还果不入静虑。四根永断。七根灭起得不还果。述曰。四根永断者。谓忧苦女男。离欲断故。七根灭起。如预流说。若入静虑四根永断。六根灭起。一灭不起。一起不灭。得不还果。述曰。六根灭起。谓【疑删】信等五及喜【疑删】意根。一灭不起。谓舍根。一起不灭。谓喜根。若从一来果以无漏道证不还果。不入静虑四根永断。八根灭起得不还果。驰星周述曰八根灭起者。谓七根上加知【已知】根。若入静虑四根永断。七根灭起。一灭不起。一起不灭得不还果。述曰。七灭起者。谓信等五及意知【已知】根。一灭不起者舍根。一起不灭谓喜根。几根永断灭起得阿罗汉果。答若依未至证阿罗汉果。一根永断。七根永断灭起。一灭不起。一起不灭得阿罗汉果。如依未至。依静虑中间第四静虑。三无色定亦尔。述曰。一根永断者。谓命根。七根永断灭起者。信等五根及意舍。一灭不起知【已知】根。一起不灭谓具知根。若依初静虑证阿罗汉果。二根永断。六根永断灭起。一根灭起。一灭不起。一起不灭得阿罗汉果。如依初静虑依第二第三静虑亦尔。述曰。二根永断者。谓命舍根。六根永断灭起。谓信等五及意根。一根起灭者。若初二静虑喜根。第三静虑乐根。一灭不起。知【已知】根。一起不灭。谓具知根。
《顺正理论》:论曰。边谓预流阿罗汉果。中谓一来及不还果。且预流果。由九根得。谓意舍信等初二无漏根。此果与向。未至地摄。故唯有舍。云何此由已知根得。由离系得与解脱道俱时起故。若尔何缘唯说无间道能得离系果。唯此能断离系得生能障得故。由此故说。彼离系得。唯是无间道等流士用果。若尔解脱道。于果及得。有何功能。离系及能得。由无间道。非此果故。有说无间道是解脱道眷属故。无间道所作。即名解脱道所作。如臣所作得王作名。西方诸师说。解脱道于离系得能作证故。此说不然。离系应是彼道果故。后当广辩。今且略释。虽解脱道于沙门果非同类因。而是相应俱有因故。名得彼果。亦无有失。以沙门体更互相依而得生故。展转相望。为士用果谁复能遮。若言加行无间胜进应亦尔者。许亦无失。或已知根。亦为同类因。能得预流果。谓转根时。如阿罗汉。就容有说潘长甬。亦无有过。阿罗汉果。亦九根得。谓意信等后二无漏。乐喜舍中随取一种。此果及向。通九地摄。故于三受随取其一。中间二果。一一皆通七八九得。世出世道次第超越。证差别故。且一来果次第证者。依世间道。由七根得。谓意及舍信等五根。依出世道。由八根得。谓即前七根已知根第八。倍离欲贪超越证者。如预流果。由九根得。证不还果。应知亦尔。总例虽然。而有差别。全离欲贪超越证者依地别故。三受随一。次第证者。若于第九解脱道中。入根本地。依世间道。由八根得。喜为第八。依出世道。由九根得。已知第九。若阿罗汉。亦九根得。违发智论。彼问几根得阿罗汉。答十一故。三受定无俱时起故。但由九得。言十一根。依容有说。谓容有一补特伽罗。从无学位数数退已。由乐喜舍数复还得。非不还果有同此失。次第无容乐根得故。超越无容有退失故。
下两图略释“九根得”:


成就各种根数量
颂曰
成就命意舍。各定成就三
若成就乐身。各定成就四
成眼等及喜。各定成五根
若成就苦根。彼定成就七
若成女男忧。信等各成八
二无漏十一。初无漏十三
《俱舍论》:论曰。命意舍中随成就一。彼定成就如是三根。非此三中随有所阙。可有成就所余根者。除此三根余皆不定。谓或成就或不成就。此中眼耳鼻舌四根。生无色界定不成就。若生欲界未得已失亦不成就。身根唯有生无色界定不成就。女男二根生上二界定不成就。若生欲界未得已失亦不成就。乐根异生生第四定及无色界定不成就。喜根异生生三四定及无色界定不成就。苦根若生色无色界定不成就。忧根一切离欲贪者定不成就。信等五根善根断者定不成就。初无漏根一切异生及已住果定不成就。次无漏根一切异生见道无学定不成就。后无漏根一切异生及有学位定不成就。于非遮位应知如前所说诸根皆定成就。若成乐根定成就四。谓命意舍及此乐根。若成身根亦定成四胭脂斩。谓命意舍及此身根。若成眼根定成就五。谓命意舍身根眼根。耳鼻舌根应知亦五。前四如眼。第五自根。若成喜根亦定成五。谓命意舍乐根喜根。第二静虑地生未得第三静虑。舍下未得上。此成何乐根。当言成就第三静虑染污乐根。余未得故。若成苦根定成就七。谓身命意四受。除忧。若成女根定成就八。七如苦说。第八女根。若成男根亦定成八。七如苦说。第八男根。若成忧根亦定成八。七如苦说。第八忧根。若成信等亦各成八。谓命意舍信等五根。若成具知根定成就十一。谓命与意乐喜舍根信等五根及具知根。若成已知根亦定成十一。十根如上及已知根。若成未知根定成就十三。谓身命意苦乐喜舍信等五根及未知根。
《颂疏论本》:释曰。成就命意舍各定成就三者。此据三根必定成就。谓成命时。必有意舍。若成意舍必有命根。不可阙也。若成就乐身各定成就四者。谓成就乐根时。必有命意舍也。若成身根时。亦必有命意舍。故言各也。成乐不成身者。谓圣者生无色界。无色界中。成就下三禅无漏乐根也。成就身不成乐者。谓异生生第四禅。彼无乐根。下三禅乐根彼已断也。既是凡夫。不可成就下无漏乐故。不成乐根。而成身根也。成乐不成喜者。谓异生生第三定也。成眼等及喜各定成五根者。眼等等取耳鼻舌。若成眼根。必成就五。谓身命意舍兼眼根。如眼既尔。耳鼻舌三各成五根。准眼说之。喜根成五根者。谓命意舍乐喜根。又论云。第二静虑地生。未得第三静虑。舍下未得上当成何乐根(此文意者。难前喜根。必成就乐第二静虑。自地无乐。而有喜根。初禅有三识乐。今已舍竟。第三禅意地乐。今复未修得故。言舍下未得上。当成何乐根也)。当言成就第三静虑。染污乐根。余未得故(答也。未断第三禅染污。必成就也。余未得者。余乐未得也)。若成就苦根彼定成就七者。彼者彼苦根定成就七根也。谓身命意喜乐舍苦根。夫成苦根。必是欲界。故此七种。不可阙也。于四受内。除忧根者。离欲舍故。若成女男忧信等各成八者。谓成女根。必成就八。七根如苦。更加女根。男根亦八。七根如苦。更加男根。忧根亦八。七根如苦。更加忧根。若成信等。各成八者。谓命意舍信等五根。二无漏十一者。谓已知具知二无漏根。各十一根也。已知根十一根者。谓命意喜乐舍信等五根。及已知根。具知十一者。前十一根中。除已知根。加具知根。初无漏十三者。谓未知当知。初无漏根。必成就十三根。言十三者。谓身命意喜乐舍苦信等五根。及未知当知根。此加身苦者。若成未知当知根。必在欲界。故定有身苦也。
《俱舍论记》:论曰至所余根者者。命意舍三随成就一定成就三。必无有阙成余根义。以此三根遍于九地。一切有情皆定成故。
除此三根至皆定成就者。明余十九或成不成。如上所遮即不成就。于非遮位皆定成就。
若成乐根至第五自【身】根者。此释乐身及眼等四定成。此中言定成者。约三界九地通凡及圣该【疑删】罗总说决定成者。非约一人。思之可知。
若成喜根至乐根喜根者。此释喜根定成。
第二静虑至此成何乐根者。问。如生二定未得三定。舍下初定乐未得上第三定善乐。此人成何乐根。
当言成就至余未得故者。答。未得第三定时。当言成就第三静虑染污乐根。余善。无覆无记未得故。
若成苦根至信等五根者。此释苦女男忧及信等五定成。思之可知。
若成具知根至及已知根者。释具知已知。思之可知。
若成未知根至及未知根者。此释未知根定成十三。成未知根必在欲界。故身及苦亦说定成。旧俱舍不说苦根。男女随一者。译家谬矣。问于见道中男女二根随成一不。若言成者何故不说。若不成者如何入圣。古德念法师解云。于见道中男女二根虽定成一。成男不成女。成女不成男。以不定故不说。复有法师解意同念法师。然引正理第九解极多成十九根中证云。言一形者。无有二形及与无形得圣法故。正理既言无有无形入圣。故知男女定成随一。诸论说言渐命终位入见道者。据渐舍彼眼等四根。非据男女。复有法师解意。亦同念法师。然引正理第九证云。若成未知根定成就十三。谓身命意苦乐喜舍。信等五根及未知根。渐命终位。传说深心厌生死故能入见道。此师意说。渐命终位舍男女根。自宗古德传说。深心厌生死故能入见道。正理称传显己不信。故知男女定随成一。或渐命终者。据渐舍彼眼等四根非舍男女。破第一念法师云。若言男女于见道中不定故不说者。何故婆沙一百五十六云。若成就女男二根定成就余根中云。定成过去未来九。三世二。现在四沸多里达克。过未九者。谓四受。信等五。三世二者。谓意。一受。现在四者谓男女身命。余不定如前说。西方师云。应说过未定成十。谓五受。信等五。三世定成一谓意。受名不定。故迦湿弥罗国诸师言。名虽不定而数即【则】定。必有一受现在前。故此中说数不说名。又婆沙云。若成就未知当知根。定成就三世七。过去未来三。未来现在一。现在二。三世七者。谓意。一受。信等五。过未三者谓三受。未现一者。谓未知当知。现二者谓身命。此中二说如前。余不定如前说。婆沙若成就男女二根定成就余根中云。三世二者。谓意。一受。又成就未知当知根定成就余根中云。三世七者。谓意。一受。信等五根。彼论既云三世定成一受。虽名不定音无凉子。以数定故标数说之男女二根于见道中既随成一。何故不说。念法师若说男女二根于见道虽定成一。名以不定故不说者。此是西方师义。若必成一者迦湿弥罗国义。说数定故应有十四。然说十三故说非理。良【彼】由未见新婆沙也。复有法师助念法师救云。受通成三世。虽名不定故说。男女二根。于见道中虽定成一。以不成三世故不说。难云身命亦不成三世。何故即说。彼法师解云。以现在定成故说。又难男女二根。见【于见】道中亦定成就。何故不说。彼师解云以名不定故不说。难云若作此解还同念法师。是西方师义。破第二师云若言男女定成一。应说有十四。约数定故。若约名不定故不说。还同西方师义。正理言无有无形得圣法者。此据本性损坏扇搋。半择。无形者说。或可。正理言中有失。以此论解极多中不云无形故。此论云女男二根随除一种。以诸圣者无二形故。破第三师云不定如前破。正理称传。自是不信本宗之义。非我过也。捡寻婆沙论文全无传说之语。或可。正理叙古相传何必不信。既无别破。不可执斯传字以作指南。今正解云于见道中。男女二根或有。或无。若有者随成就一。若无者。据从下渐舍男女根说。所以无形能入圣者。渐命终位。深心猛利厌生死故。能入见道。故婆沙一百五十解随信行极少成十三根。十三者身命意。四受。信等五.一无漏根。即离欲染渐命终位入见道者。婆沙意说渐命终位舍男女根。无眼等四能入见道。此在不疑。故知渐终【命终】意说男女。或可。婆沙一无漏根言。显不成余二无漏根。离欲染言显不成忧。渐命终位入见道言。显舍男女及眼等四。以此故知。渐舍男女能入见道。问渐舍男女得入见道。何故此卷初云本性损坏扇搋。半择及二形人亦无律仪得果。离染诸清净法。解云彼文既不遮渐舍入见道。何妨无形能入见道。彼言不得入者。据本性损坏扇搋。半择说。问渐死无形得入圣者。亦可渐死无形得受具戒。解云得受具戒。如入见道心猛利故。言无根不得戒者。据本性损坏扇搋。半择说。又解不得戒以受戒时先问彼言是男子。女人不。既无有根故不得戒。入圣不问故无根得入。又解戒得不得。若戒师问已后方舍者得戒。以当问时根未舍故。若戒师未问。先已舍者即不得戒。以正问时无有根故。问若渐命终虽无根能入见道。亦应无根得不律仪。造无间业。能断善根。解云将入见道必先厌离生死过失。故渐死位得入见道。得不律仪等。非别厌离善法功德。故渐舍位非得不律仪等。又解渐死既得入圣。厌生死。故。何妨渐命终位。心猛利故得不律仪等。而言不得。据本性损坏扇搋。半择。二形者说。
《俱舍论疏》:论。今应思择。下有三行颂。第四明随成就一根定成根多少也。于中有定成三。四。五【五六】。七。八。十一。十三。无定成一。二。六。九十。十二。十四。
论曰命意舍中至皆定成就者【所余根者】。释定成三也。于中有二肖家守。初明三根定成。后明余根非定。
言。命意舍中至所余根者。此明三根定成。此三于一切处时位等皆定成也。一切众生必有命故。及通【遍】大地故。定有于受。五受之中舍遍一切故。言。除此三根至或不成就。已下释余根不定。先总后别。此总释也。言【论】。此中眼耳鼻舌四根。已下别释也。总有十九根不定。类同即合释也。眼等四根类同故合释。有二处不成。一生无色界。二未得已失。身根唯一处不成。谓生无色界。男女二根二处不成。谓上二界及未得。已失。喜乐根一处定不成就。谓异生生三定已上。言异生者。简于圣人。圣人生上成下无漏喜乐根故。苦根一处定不成就。谓生上二界。忧根一种不【疑删】定不成。谓一切离欲贪者。此二根唯有漏故不简凡圣。余文可解。言。于非遮位至皆定成就【就释十九根于非遮位定成就其也】。一切处非遮者。即是前三命意舍根。
论。若成就乐至及此身根。第二释定成四。若成就乐.及身根定成意命舍故。圣生无色成就乐不成身根。异生生第四定成就身根不成乐根。此身乐二根不互定成。
论。若成眼根至舍乐喜根。释定成五。成眼等必依身故。成喜必成乐故。所以定成五根。
论。第二静虑至此成何乐根。外难。未得第三静虑舍欲界初定乐根。未得第三静虑定成何乐根。
论。当言成就至余未得故。答。余净无漏乐犹未得故。若成乐根喜即不定。谓异生生第三定成就乐根不成喜故。若成喜根即定成乐。圣人生上成无漏必成无漏乐。异生生第二定。必成染污乐故。
论。若成苦根至四受除忧。释定成七。成苦根定身在欲界。身及四受必定成就。忧离欲舍。所以有。苦之者容得无忧。
论。若成女根至信等五根。此释定成八根。若成就女男忧根定身在欲界。所以七如苦说。第八即是女男忧根。有女男根容离欲。忧非定成。有忧根容无形故。女男二根非定成就。若成信等五根定成八根。意命舍三一切有故定成三根。异生生无色界无七色根及四受故。是异生故不成三无漏根。由此唯八根定。十四不定。
论。若成就具知根至及已知根。若那含生无色界得罗汉果。即不成就七色忧苦。三无漏根不并成故。眼等十一不定成也。若成就已知根义亦如上。
论。若成就未知根至及未知根。释定成十三根。以见道定依欲界故。如前有身苦。已离欲者容入见道。忧非定成。无眼等四根容入见道。眼等不定。女男二根渐舍命者容不成就。故非定成。正理论云。若成未知根定成就十三。谓身命意苦乐喜舍。信等五根及未知根。渐命终位传说深心厌生死故能入见道。渐舍命无男女根亦容入圣故。不可释云以男女互成不定故不说。则男女互无数终十四。因何论文但说十三。若言男女互无以不定不说十四。即是西方师义流浪歌简谱。迦湿弥罗国【疑删】师云。此中说数不说名也。故婆沙一百五十云。若成就女男二根定成就过去未来九。三世二。现在四。过未九者。谓四受。信等五根。三世二者。谓意一受。现在四者。谓男女身命。余不定如前说。西方师云。应过未定成十。谓五受。信等五。三世定成一。谓意。受名不定。故迦湿弥罗国诸师云。名虽不定而数即定。必有一受现在前故。此中说数不说名也。又云。若成就未知当知根定成就三世七。过去未来三。未来现在一。现在二。三世七者。谓意。一受。信等五根。过未三者。谓三受。未现一者。谓未知当知根。现二者。谓身命。此二说如前。准上论文。故知女男二根非互有不定故不说也。问若尔何故正理九云。言一形者。无有二形.及与无形得圣法故。答此说本性无形。及除去无形。不能得圣。非是渐舍命者。准婆沙文。不容异解。既无形以志恶性不定不得入圣。渐舍命者以深厌生死。能入圣故义不同也。问渐命终者无形得戒以不。答亦得戒无失。无形不得戒不据渐命终者。无形不得戒据本性.损坏。以多烦恼等。渐命终者性犹未转。何不得戒又渐舍命众同分本男女根依渐舍故无。非是无根所依众同分。如何即令不得戒耶。渐命终者如入无心亦得于戒。受缘具故非不律仪有渐舍命得。渐舍命时无作及受事故。不同律仪。
《顺正理论》:论曰。命意舍中。随成就一。彼定成就如是三根。非此三中有阙成就。皆遍一切地及依故。信等五根。遍一切地。非一切依。余十四根二俱非遍。故成命等。唯定成三。余或成就或不成就。云何成就眼等四根。生色界全欲界少分身根生。在欲色界全女男生。在欲界少分乐根生。在欲下三定及圣生上喜根生。在欲下二定及圣生上苦生。欲界全忧欲贪未离。信等五根若不断善。三无漏根已得未舍。如是诸位。各定成就。除此余位定不成就。若成乐根定成就四。谓命意舍乐。若成身根。亦定成四。谓命意舍身。余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应思。若成眼根。定成就五。谓命意舍。身根眼根。耳鼻舌根。应知亦五。前四如眼。第五自【身】根。若成喜根。亦定成五。谓命意舍乐根喜根。生第二定。未离彼贪。但成第三染污乐受。若成苦根。定成就七。谓身命意四受除忧。若成女根定成就八。七如苦说。第八女根。男忧亦八。七如苦说。第八自【身】根。信等亦八。谓命意舍信等五根。若女男俱成。彼定成十五若成具知根。定成就十一。谓命与意乐喜舍根信第【等】五根及具知根已知根亦尔。自【身】根等【第】十一。若成未知根。定成就十三。谓身命意苦乐喜舍信等五根及未知根。渐命终位。传说深心厌生死故。能入见道。如是已说位定成就补特伽罗定成。
最少成就根数量
颂曰
极少八无善。成受身命意
愚生无色界。成善命意舍
《俱舍论》:论曰。已断善根名为无善。彼若极少成就八根。谓五受根及身命意。受谓能受。能领纳故。或是受性故名为受。如圆满性立圆满名。如断善根极少成八。愚生无色亦成八根。愚谓异生。未见谛故。何等为八。谓信等五命意舍根。信等五根。一向善故总名为善。若尔应摄三无漏根。不尔此中依八根故。
《颂疏论本》:释曰。极少八无善者。谓阐提人。名为无善。彼若极少。成就八根。谓五受身命意也。愚生无色界成善命意舍者。愚谓异生。未见谛故。彼若极少。成就八根。谓信等五。命意舍三。
《俱舍论记》:诸极少者至成善命意舍者。此下第五明成根极少。
论曰至立圆满名者。释上两句。已断之言简异正断。以正断时犹成善故。彼若极少成就八根。据渐舍命故唯身根。义便释受。能受名受从用立名。受性名受当体立名。如镜圆满性故立圆满名。亦当体立名。
如断善根至未见谛故者。释下两句。愚夫异生。生无色界。亦成八根。
何等为八者。问。
谓信等五至总名为善者。答。谓信等五。命意舍八。信等五根一向善故。所以颂文总名为善。
若尔应摄三无漏根者。难。若言善故。应当亦摄三无漏根。
不尔此中至无色界故者。答。不尔此颂文中依命意舍。信等八根中唯是善者说。不依二十二根中唯是善者说。又说愚生无色界故。明知不成三无漏根。
《俱舍论疏》:论。诸极少者。下一行颂第五明成根极少 论曰至及身命意者。释颂初二句。极少成八无八者。唯于二位极少成八。谓一断善根定成五受及身意命。定不成八信等五及三无漏根。六根不定。谓眼等四根及女男根。容有不成。
论。受谓至立圆满名。便释受。
论。如断善根至愚生无色界故。释颂后二句。言成八根。信等五及命意舍。十四定不定【成】。谓七色根及苦忧喜乐三无漏根。断善者极少成八。极多十四。愚生无色唯成八根。更无增理。婆沙一百五十随信行极多十九。极少十三。十九者除一形二无漏根。即未离欲染住见道者。十三者身命意。四受。信等五。一无漏根。即已离欲染渐命终位入见道者。问何故此位能入见道。答是爱行者一期生中恒厌生死。临命终时苦受所触厌心转增能入见道。如随信行。随法行亦尔。
《顺正理论》:论曰。已断善根。名为无善。彼若极少成就八根。谓五受根。及身命意。据渐舍命。唯余身根。愚谓异生。未见谛故古灵精探第三部。彼生无色。亦成八根。谓信等五。及命意舍。由定数故。及说愚故。善言不滥三无漏根冷冰心。
最多成就根数量
颂曰
极多成十九。二形除三净
圣者未离欲。除二净一形
《俱舍论》:论曰。诸二形者具眼等根。除三无漏成余十九。无漏名净。离二缚故。二形必是欲界异生。未离欲贪故有十九。唯此具十九为更有耶。圣者未离欲亦具十九。谓圣有学未离欲贪成就极多亦具十九。除二无漏及除一形。若住见道。除已知根及具知根。若住修道。除未知根及具知根。女男二根随除一种。以诸圣者无二形故。因分别界根非根差别。乘兹广辩二十二根竟。
《颂疏论本》:释曰。极多成十九者。标也。二形除三净者。释也。此明异生成根十九。谓二形人必非圣者。故无三净也。言三净者。三无漏根也。除此三外。余十九根。容皆具有。圣者未离欲除二净一形者。此明未离欲圣者极多。亦成十九根也。谓初二果。及不还向。名未离欲圣也。除二净一形者。明所除根。若住见道。除已知具知二净。若住修道。除未知具知二净。除一形者。女男根中。随除一种。以诸圣者无二形故。故欲界圣除此三净。外余十九根。容皆具有也。
《俱舍论记》:诸极多者至除二净一形者。此下第六明成根极多。
论曰至故有十九者。释上两句。极多容成十九。谓二形必是欲界异生。若眼等四根得已不失既有。二形必不断善有信等五。二形不能离欲定成五受。其身命意亦必定成故成十九。二形不能入圣除三无漏。二缚谓相应缚及所缘缚。
唯此具十九为更有耶者。问。
圣者未离欲至无二形故者。答。释下两句。此解未离欲圣极多容成十九。随其所应除二无漏。及除一形。女男二根随除一种。以诸圣者无二形故不成二十。又正理解云。言一形者。无有二形及与无形得圣法故。彼论既说无有无形得圣法者。即显男女根定随成一如何渐舍得入圣耶。通此妨难如前解释。
因分别界至二十二根竟者。此总结也。
《顺正理论》:论曰。诸二形者。具眼等根。除三无漏。成余十九。无漏名净。离二缚故。若圣有学。未离欲贪。成就极多。亦具十九。除二无漏。及除一形。二无漏者。谓具知根。前二随一言一形者。无有二形及与无形。得圣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