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招聘宋代文学大家尹洙-空山落叶

宋代文学大家尹洙-空山落叶

尹洙像
据2000年孟津县户籍统计,孟津约有尹姓人近200口夏之锁,分布孟津县白合镇、会盟镇、城关镇、朝阳镇等7个镇约20个村庄。虽然孟津尹姓人不多,但尹姓却是河洛地区的望族,曾出过一门父子三进士,河洛地区尹姓人中最著名者是宋代文学家尹洙。
01 尹姓世家
据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1月版徐金星主编《姓氏》,中国约有尹姓人220多万人,在中华姓氏中排名中列第95位,尹姓人分布以湖南、四川、湖北三省最多。
河洛地区尹姓人有两个源头,一源于河南宜阳县西北尹城的嬴姓,一源于河南宜阳县西北姬姓。而河洛地区所有尹姓和最著名的尹姓人,祖源均在孟津尹家村。

嘉庆版《孟津县志卷之八》:尹仲宣“仲宣,咸平三年((1000)及第,仕虞部员外郎刘玉翠老公,廉干有称,举七子,其著者源与洙。”
嘉庆版《孟津县志卷七》:“(尹)源,字子渐,仲宣子,与弟洙俱以文学知名,善晦藏,不矜饰。天圣二年(1024)及第,通判泾州。后判怀州。范仲淹荐其才,诏试翰林院,除知怀州,以正道鸣世。作《唐说》及《叙兵十篇》《集六卷》,学者称河内先生,子樊徙洛。”
嘉庆版《孟津县志卷七》:“(尹)洙,字师鲁,河南河清人。天圣五年(1027)举进士,为正平县主簿、知伊阳县。以荐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仲淹贬饶州,洙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俱贬暗纹面罩。’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玩命对战。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时蜀陇用兵,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又为经略使。复为韩琦所知,奏知渭南、兼泾原判官。坐与边臣异议,复知潞州。有惠爱李时亮,潞人思之周思扬。累迁起居舍人、直集贤院。《上仁宗剳子》以‘命令数更,恩宠过滥,赐予不节’事为言,言甚切至。洙喜论兵,所著《叙燕》《息戈》两篇行于世综琼瑶之凤鸾。自西兵起,凡五六载,未尝不在行间,故其论议益精密,未及施为而元昊来臣,西兵解严,洙亦去而得罪矣,贬监军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卒,年四十有六。洙好学,长于《春秋》,为文简而有法。自唐末历五代,文格卑弱,洙与穆修振起之。持身外和内刚,不以祸福动心,有《河南集》二十七卷,世称:河南先生。”

02 尹家村在哪里
嘉庆版《孟津县志卷二.古迹》:“尹洙宅,在城(今孟津老城)东十八里骆驼湾,惟瓦砾,人尤呼为尹家村。”
尹家村在孟津县今会盟镇双槐村,即今孟津会盟镇老城东东“十八里骆驼湾”。骆驼湾,即“尹家村”,百姓俗称尹家村为“尹家台”、“尹台”。如今骆驼湾已没于黄河,原址约在今会盟镇老花园村西北黄河岸边,这里就是尹姓始祖即尹洙的父亲尹仲宣的老宅破鞋弃妃。
河洛地区的尹姓人什么时候落籍孟津呢?答曰:最晚在唐代。
证据之一是,唐代白居易有诗《哭师皋》,诗中说:“南康丹旌引魂回,洛阳篮舁送葬来。北邙原边尹村畔,月苦烟愁夜过半。妻孥兄弟号一声,十二人肠一时断。往者何人送者谁?乐天哭别师皋时贺维艺。平生分义向人尽,今日哀冤唯我知。我知何益徒垂泪,篮舆回竿马回辔。何日重闻扫市歌,谁家收得琵琶伎?萧萧风树白杨影,苍苍露草青蒿气。更就坟前哭一声,与君此别终天地”。
因此可知,唐代时孟津就有尹村。

证据之二是,宋代宋庠撰《元宪集卷三十四·墓志铭》,《宋故推诚翊戴功臣彰武军节度延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傅使持节都督延州诸军事延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武威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五百户食实封一千六百户赠侍中曹公墓志铭》载:“……冬十月乙酉,具卤簿鼓吹,葬公及其嫡冯掖夫人潘氏于南洛阳之金谷乡尹村原,从大墓,且言顺也”。
因此可知,宋代时孟津仍有尹村。
03 宋代大儒尹洙
宋代有国家级大儒孟津人尹洙,其才学志行深得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韩琦等人的推崇。尹洙著有《河南先生文集》,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字希文,江苏省吴县人)为《河南先生文集》作序,序文称《尹师鲁河南集序》。尹洙死后,文学家欧阳修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司马光在他的笔记小说《涑水纪闻卷十》中,对尹洙有极高的评介。宋代宰相韩琦,也对尹洙的文章和为人称赞不己末世谈。

宋代文学家尹洙为什么会得到当时那么多文坛大家的推崇呢?
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尹洙著作丰富,尹洙的文字以简约精当,言之有物,充满正气而名动当时,这种文风正是唐宋大家所追求的文学最高境界。
二是尹洙为人清正廉洁,敢说真话,敢做敢为,突破世俗,不惧权贵,不计名利,以身报国。
04 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
欧阳修撰《尹师鲁墓志铭》全文为:“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古今,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茍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举书判拔萃,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不爱纪。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挍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
“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师鲁虽用怀敏辟,而尤为经略使韩公所深知,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坐城水洛,与边将异议,徙知晋州。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自西兵起,凡五六岁,未尝不在其间。故其论议益精密,而于西事,尤习其详。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凭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师鲁娶张氏,某县君。有兄源,字子渐,亦以文学知名,前一岁卒大桥下的枪声。师鲁凡十年间,三贬官、丧其父、又丧其兄,有子四人,连丧其二;女一,适人亦卒。而其身终以贬死。一子三岁庶女难求,四女未嫁,家无余赀。客其丧于南阳,不能归。平生故人无远迩,皆往赙之,然后,妻子得以其柩归河南。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先茔之次。余与师鲁兄弟交,尝铭其父之墓矣!故不复次其世家焉!铭曰:藏之深,固之密;石可朽,铭不灭。”
05 尹洙的文章

尹洙在世时,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范仲淹等都和尹洙是知心朋友,对尹洙的文章和才华给出很高的评价。
范仲淹在《尹师鲁河南集序》中说:“翌日,往视之,不获见,传言曰:‘已别矣!’遂隐几而卒咖啡因乐队。故人诸生聚而泣之,且叹其精明如是,刚决如是,死生不能乱其心,可不为正乎。死而不失其正,君子何少哉!师鲁之才之行与其履历,则有永叔为之墓铭,稚圭为之墓表,此不备载。噫!师鲁有心于时而多难不寿,所为文章亦未尝编次,惟先传于人者索而类之成十卷,亦足见其志也。兹序之。”
明末清初金之俊(?至1670)字岂凡,江南吴江人,明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官至兵部侍郎。金之俊读了以上序文,又写了《读尹河南文集序》,文见《燕台文选卷之六》(中华民国65年,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全文于下:“余尝(读)欧阳氏《志尹河南先生之墓》曰:‘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又自疏云:‘此一句在孔子六经,惟《春秋》可当之。其他经非孔子自作文章,故虽有法,而不简也!’若是乎,文之贵简,而能为简者,匪易言哉!
一日,从北海孙公所得《河南先生文集》抄本,受而卒业焉。其文扑质紧严,果有当于简,即碑铭书疏,或详之数千百言之多,皆精于理,核于事,而无靡词,无溢气,虽详而仍不害其为简也。原《春秋》之所以能简者,孔子上下二百四十二年之间伊贺忍法帖,凡夫子列国、君臣行事本末,与夫内外盛衰治乱得失之故,靡不条贯洞达。故权衡审,是非明,一字褒贬,义无不该。然则非大哉!传学之孔子不能为《春秋》之简;非博闻强记,通知今古之师鲁,亦不能为师鲁之简;非博极群书,集古千巷,藏书万卷之欧阳氏,亦不能为欧阳氏之简。而能以简而有法,殷祝平一句遂尽。师鲁之为文也,此简之所以有足贵,而能为简者之匪易言欤!”
“考之韩忠献(韩琦)云:‘天圣初,公独与穆伯长,矫时所尚,力以古文为主。’范文正公亦云:‘师鲁深于《春秋》,辞约而理精,得欧阳永叔从而振之,天下之文,一变而古。’尤延之亦云:‘我朝古文之盛,倡自师鲁!则又非独欧阳氏之说也!’由是言之,文之学为古者,必能为简;而能为简者台山招聘,方可以语古。呜呼!今天下之为文而有志学古者,其亦可以所尚也已!”

韩琦
读司马光《涑水纪闻卷十》(司马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97页):“尹师鲁谪官监均州酒,时范希文知邓州,师鲁得疾,即擅去官,诣邓州以后事属希文,希文日往视其疾,师鲁曰:‘今日疾势复增几分,可得几日?’一旦,遣人招希文甚遽。既至,师鲁曰:‘洙今日必死矣!人言将死者必见鬼神,此不可信,洙并无所见,但觉气息奄奄渐欲尽耳!’隐几坐,与希文语久之,谓希文曰:‘公可出,洙将逝矣!’希文出之厅事,已闻其内号哭。希文竭力送其丧及妻拏归洛阳。”
这条记叙,详细记载了尹师鲁将死时与挚友范仲淹告别的情形。尹师鲁死后,文学家欧阳修为他撰写了墓志铭牛文荣。明代茅坤撰《唐宋八大家文抄卷五十七》载有欧阳修所撰《尹师鲁墓志铭》,茅坤评介这篇墓志铭说:“欧最得意友,亦欧公最着意之文”。

司马光
06 尹洙的品行
欧阳修撰的《尹师鲁墓志铭》中说:“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自西兵起,凡五六岁,未尝不在其间。故其论议益精密,而于西事滕子萱,尤习其详。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以上欧阳修撰的《尹师鲁墓志铭》中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文中的意思是说,尹洙关心国防大亊,喜欢论兵,提出以战止战、以武备止战的思想,《叙燕》《息戍》二篇,就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作。
尹洙的这种思想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他熟悉并参预了对中国西北西夏和北辽的边疆武备建设,对西夏和北辽对北宋边疆的严峻威胁洞若观火,因此提出了积极防御的国策。在当时,尹洙的先见之明远胜于北宋朝廷的主战派,和一味纳贡苟安的主和派更是冰炭难容。结果,北宋朝廷不惜用金钱、美女、绸帛和亲,取得了苟延残喘的一时和平。尹洙的正确思想和军备措施不仅没有被采纳,反而因此被打压贬官,造成了尹洙和北宋朝廷的双重悲剧加蓬蝰蛇。

李元昊
重温北宋朝廷和西夏、北辽关系的这段历史,让后人对尹洙的遭遇唏嘘叹息!当时的真实情况大略如下。李元昊(1003~1048),是今宁夏灵武人,党项族。李元昊的祖父李继迁是宋真宗朝廷的军官,在和吐蕃族的作战中,身中流矢,伤重死去,李元昊的父亲继承军职,成为夏州留守。
公元1010年,李德明被辽国封为夏国国王,动用数万民夫在今陕西延安西北的敖子山上修建宫室,僭称帝制,追谥其父李继迁皇帝。公元1017年,李德明迁都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北温泉山,改怀远镇为兴州,正式定都。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李德明死,李元昊继位,准备建国称帝。宋朝封李元昊为特进检校太师兼侍中定难军节度使,封爵西平王。
李元昊仿宋朝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和地方官制体系,一个东达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的党项政权已具规模。
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南郊筑坛,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大夏(史称西夏)。遣使给宋仁宗上表,要求宋朝正式承认他的皇帝称号。
宋王朝不承认李元昊的帝位,并且下诏“削夺赐姓官爵”,停止互市,夏宋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李元昊和宋朝较大规模的战争有三次,都以李元昊大获全胜告终。因为这个时期宋、辽、夏三国关系的新变化,辽则利用夏宋对立,向宋讨价还价,从中渔利。李元昊感到处境孤立,为免两面受敌,同宋朝媾和。
宋庆历八年(1048),李元昊被儿子宁林格所弑,享年46岁。

后来,北辽由于内虹国势衰弱,金国乘势兴起。正是在西夏和辽、金的不断消耗下,北宋丧失了长江以南大部国土,被迫迁都杭州,最终灭亡。
今天重温尹洙文章,仍能领略文中熠熠生辉的智慧之光。
07 千古不朽的尹洙
据后人文章称,尹洙在世时惜财如命,毫厘计较。但这些小节不足以掩蔽尹洙作为政治家、军亊家、文学家的光辉。
尹洙死的时候,只是一个收酒税的小官(监均州酒务),家中穷得连丧葬费都没有,借助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捐助,尹洙的后亊才得以简朴办理。

空山落叶评曰:尹洙作为一位政治家、军亊家、文学家,生前不计个人利害,胸中装着国家大亊,对沽名钓誉之徒不屑一顾,言所欲言,行所欲行,从中央贬官到地方,直至贫穷彻骨而死,坚守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尹洙作为一位文文学家,其文章在生前得到那么多名人宰辅的推崇,身后又得到那么多名人大家的高度评介,明史有《尹洙传》,尹洙的精神穿越时空600余年,赞叹之声不绝于耳,仅有贾谊可与之媲美。因此,孟津人尹洙足堪称为千古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