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辞职信怎么写安庆传奇-安庆大鼓书的发展和辉煌-安庆之声

安庆传奇|安庆大鼓书的发展和辉煌-安庆之声

大鼓书曾经是城乡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曲艺,源远流长,从散见的《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著作中可以得知,早在宋代,民间就已有说书人出现,到了明代,大鼓书“讲说兼唱”,盛行于大江南北。

鼓书传人何秀卿
据史料记载,清朝中期,来安庆卖艺者较多,鼓书、快板书、说唱、相声等曲艺也陆续传入安庆城乡,表演的书目大都摘自长篇说唱,也有短篇段子,适合表演铁马金戈的战争题材,如《杨家将》《七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等。
清代光绪年间,“安庆大鼓书”最有名望的表演者是何永年,他的后代受到影响,成为鼓书世家。何家住在孝肃路旁的系马桩巷,家族五代人都以说鼓书谋生,何家胜、何传富等以及所传授的弟子,分别在安庆的东、南、西、北城门说书。当时,没有固定说书场所,仅有“独脚支棚”,一根立木的顶端,横插三根木杆儿,其上撑方圆一丈的白老布,状如一把大伞,插入石墩孔洞中,以遮蔽阳光或防雨。如此简陋的说书场子,却有许多老人、小孩围坐聆听。民间流传一首歌谣:“古城艺人说书忙,百姓儿童齐坐听。独脚支棚鼓板响,听众乐得喜洋洋员工辞职信怎么写。”
说书场内,通常摆着一张小长桌,旁边的三角竹架上放着平面鼓。说书人一般使用三样主要道具,即醒木、夹板、鼓槌,有时附加折扇。醒木又称“醒目”,大小不一,用硬木制成。鼓书艺人开始说书时,以醒木击桌,引起听众注意,提醒听众安静下来。醒木在说书过程中用来加强气氛,助长声势宇宙少主。折扇的用途颇多,象征性亦极强,可代替刀枪棍棒,也可代替房屋或桥梁,还可代替纸笔墨砚。鼓槌用来代替马鞭以及来往信件。这几件小道具,都是徒弟学艺期满时,由师傅送给的礼物。
据传何永年颇有创作才能。他所说曲目完全是自己根据《水浒》《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文学名著改编而成。他所演唱的曲目,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因此他每一登场,必然座无虚席。他为了引起听众的兴趣,经常更换词句,令人百听不厌,所抖的“包袱”,亦因时因地随机应变,信手拈来。
到了民国年间,安庆说书人逐渐增加。说书场地除了露天外,还有大南门街府城隍庙,北门杨家塘附近的县城隍庙,东门朱家坡的东岳庙以及五巷口、大观亭、吴越街菜市场。场地条件仍简陋,仅有一张小桌子,一盏小马灯和几条长凳伊拉克血湖。著名的说书艺人有方再明、何传富、江子英、张云生、何秀卿等。高岩成二尽管大鼓书表演是一板一鼓,有曲调数十种,但说唱者各有特色,有的激昂慷慨,有的悠扬入耳,听书者多是城乡群众。
安庆大鼓书艺人为了加强团结,相互协作,还在安庆城成立说鼓书研究社,推选江子英为社长,并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其中规定说书艺人收徒弟,须立字据,由徒弟聘请文墨先生书写。因入门受业,学一技之所能,即系温饱养家之策,历代相传的礼节非常隆重。所以王圣淳,师傅收徒弟,必须在祖师牌位前焚香叩禀,行拜师礼。说书艺人收徒弟,以孔子为榜样,一般只收几元钱的见面礼。徒弟拜礼之后,师傅即按本门之字,给徒弟另起艺名,只要一看艺名,即知系何门之徒。
艺人挂牌说书,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每位说书人在哪一个书场说书,所说的内容,均有规定,彼此不得干扰。每部书所说的期限为两个月,谓之“一转”。倘若期限已到,而书目尚未说完,亦须如期停止,以免妨碍他人说书。
新中国成立后,安庆市文化部门对说书艺人极为重视、关注。市群艺馆内设以表演曲艺为主的文化娱乐场所,地址在人民路原御碑亭内。1950年,该馆馆长张亚非负责筹建群众娱乐场所,面积约200平方米,此外还建有一座别致的休息亭,谓“御碑亭”。亭有走廊,亭旁有块石碑,相传为清代康熙年间所立。为活跃市民的娱乐生活,群艺馆还在闹市区的四牌楼街新建表演大鼓书的专门演出场所吴栓牢。该说书场由四大间演出小厅和两个大院组成,总面积约三百多平方米,可容纳400多听众。每个小厅的门头上都挂牌“某某主演”。主要表演者有江子英、何秀卿、张云生、卞永年等十余人。艺人在台上表演,场内有摆设的固定坐位,由专人免费供应茶水,票价每人0.25元。曲目除传统的《聊斋志异》《包公案》《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外,还安插一些新创作的曲目张江诗琴。
在市文化馆的辅导下,所说的曲目内容也与“戏改”同步,老新结合,题材也较为广泛,反映抗美援朝的题材,有剧作家班友书创作的《祝朝鲜大捷》《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等。与此同时,说书艺人顾海泉、韩信全根据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自编自演节目,丰富说书内容。著名说书艺人江子英建国初期已近六十岁,但仍精力旺盛,每天坚持说书两场,下午在东门天后宫菜市场,晚上在四牌楼说书场。江子英嗓音宏亮,基本功扎实,行腔舒展而优美佟多多,时有“清、甜、脆、媚、悲”之美称。他说《西游记》方山子传翻译,注重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加工,譬如“无底洞”一段,对孙悟空深入陷空山无底洞与李天王的义女老鼠精纠缠到底,不能制服决不罢休的机智勇敢,以及唐僧在老鼠精的摆布下魂飞魄散、涕泪交流的尴尬相,均能表演得绘声绘色,细腻入微。江子英还致力于演唱新曲目,擅长说《黄继光》《罗盛教》《向秀丽》等现代题材曲目。入夜,路灯闪烁,街头巷尾响起的说唱大鼓书声,划破古城寂静的夜晚。晚间,江子英在四牌楼说书场挂牌说书。说书场地坐满着听书民众,有木匠、漆匠、鞋匠、剃头匠等手工艺人,还有扛芦柴、挑箩、挑水、拉板车的劳力者。鼓书一开场,江子英先将小鼓敲一阵,随后来一段噱头,逗人一乐,或者是讲述安庆民风民俗,激发听众的兴趣。他的语调不快不慢,句句清晰易懂;说到关键处,他将醒木一拍,纸扇一刷,鼓槌一挥,说、唱、做并举,展现战场上万马奔腾的气势,让历史人物纷纷亮相登场,活灵活现,扣人心弦。听书人中有不少成了“老书迷”,尽管有的不识字,但整本《三国演义》能讲得头头是道,相互间常聊“火烧赤壁”“借东风”“空城计”等片段。使说书场成为普及传统文化的场所。
何秀卿是安庆惟一的女说书艺人。她出身于五代大鼓书世家,是何永年的曾孙女。除师承其父外,她还拜江子英为师傅。她虽然未曾入学读书,但聪慧过人,十二岁开始学艺,全凭师辈口传身教、讲读书目文字情节,然后心领神会,自编说唱。她十六岁即出师登台表演曲艺,在九江、南京一带很有名望交河吧。1958年安徽省第一届曲艺会演在蚌埠举行,何秀卿表演的“程老头不要补助金”荣获演出奖。
何秀卿因年龄在安庆鼓书同行最小,绰号“何大妹”,所以格外受人尊重。她有天赋的好嗓子,音调宏亮,悦耳动听,她对鼓书富有革新举措,说、唱、做皆有不俗功力,将《封神榜》《三国演义》《济公传》等曲折的故事情节与书中人物说得生动、活泼。她家住在系马桩巷,对面的吴越街菜市场是她经常说书的场所。她的唱词基本是七字句和十字句,基本曲调有头板、二板、三板。说书时,她往往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和故事的情节变化来掌握快慢,轻重缓急,错落有致。
1974年3月,安庆市曲艺队成立,演员最多时达35人,不仅表演安庆大鼓书,还有相声、快板、山东快书、评弹等。曲艺队曾聘请著名相声演员高笑林前来辅导老山狙击手,以提高表演水平。该队大部分演员均入安徽黄梅戏校培训,逐步转为以演黄梅戏为主,兼演曲艺,创作人员主要有班友书、顾海泉、汪自毅、魏启平等。班友书的大鼓词《征婚》,说唱《夜闯珊瑚岛》,以及与顾海泉的相声作品,均多次在省级报刊、电视台发表与上演,有的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何秀卿等一些老说书艺人一直在坚持创作,他们还频繁到厂矿、企业说大鼓书。她除了说《平原枪声》《林海雪原》外范军的老婆,还将《雷锋》《欧阳海之歌》改编成长篇鼓书,先到市文化馆举办的业余作者培训班试说金玉梅,征求基层宣传干部与业余作者意见后,再进行修改完善。不少人被何秀卿专心致志、开拓曲艺新领域的执着精神所感动,请她到基层单位去说新书,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

新人刘红霞表演黄梅大鼓书《六尺巷》
2003年安庆市曲艺家协会成立后,举办了两届全市曲艺节,建立了一个安徽省少儿曲艺培训基地,将黄梅戏艺术与安庆大鼓书曲艺结合起来,走改革创新、发展之路。黄梅大鼓书曾两次参加全国群星奖比赛,三次参加全国少儿曲艺大赛易园侍女,四次参加全国“四进社区”文艺调演,三次参加省曲艺节和全省曲艺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有数十件作品在全国各类汇演、比赛中获金、银、铜奖,其中鲁岚表演的黄梅大鼓书《一江春水向东流》获“五洲行”国际艺术节金奖,刘红霞表演的黄梅大鼓书《小小道德评议台》获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三等奖,范卫红表演的黄梅大鼓书《梦圆金堤》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奖”铜奖默婚,刘红霞表演的黄梅大鼓书《六尺巷》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创作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播出。
来源:安庆晚报 作者 吴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