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度的定义古法新知,浅谈记忆中的两画会群贤-文玩胡同

古法新知,浅谈记忆中的两画会群贤-文玩胡同








民国伊始有耳非文,做为文化政治重镇的北京吸引着全国的大批文人名士。此时,由于受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已成为中国思想界、文化界和艺术激烈交锋的场所,中西文明、新旧文化的碰撞日益突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在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下,呈现出一片肃杀的景象,尤其是中国的书画艺术大有穷途末路之势。在此“风行西化,古法浸淹”背景下,以金城、陈师曾等为代表的众多中国艺术家挺身而出,各自组团立社弘扬传统,捍卫了中国传统书画的尊严。在诸多的美术社团中,从规模和影响力上最为著名的就是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

左;金城 右:萧愻 192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
民初西画势力的勃兴,客观上促成了中国画研究会的创立,像金城、陈师曾这样在文化艺术界有相当地位和影响力,又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也自然成为了画坛之领袖。1920年5月29日,由金城、陈师曾、周肇祥、陈汉弟、徐宗浩、陶瑢、萧谦中、贺良朴等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画学研究会”,时任第五届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为其提供了资金支持。(关于资金来源有几种说法。 《金巩北先生事略》中提到徐世昌出资赞助中国画学研究会,但并未言明是徐世昌私人出资,还是徐氏调用了公款;徐燕孙在其50年代的《历史思想自传》中,提及"在1920年,徐世昌私人创办了中国画学研究会",既然是"私人创办",资金当由徐世昌个人提供;据史树青先生所陈述的与《事略》说一致;湖社会员孙菊生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早期中国画学研究会的经费来源是日本退还的庚子赔款在银行所得的利息;崔普权的文章《金北楼与湖社会》谈及此事亦说:"徐世昌……批准将日本退还的部分款项用于创办中国画学研究会。”)

左:陈师曾 右:姚华 192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
画学研究会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宗旨开展活动,定期观摩,招收学员(研究员),聘请教员(评议),以培养人才为主要内容。金城任会长,徐世昌任名誉会长,周肇祥为副会长叶茂菁,坡度的定义教员(评议)为画学研究会的核心,负责学术,承担教学。早期教员除发起人外另有杨葆益、姚华、王云、肖俊贤、汤涤、陈半丁、俞明、徐燕孙、颜世清等。王扆昌于1947年列出的教员另有溥雪斋、溥儒、黄宾虹、于非闇、汪溶、王雪涛、 刘凌沧、周元亮、周怀民、吴光宇、赵梦朱、徐聪佑、孙诵昭、张启宗等。研究员即学员,不分男女,以作品送会审查,认为可以造就者为合格。五年期满,成绩优良者升充助教,并自始至终对其免费,“得永久研究之机会”。至1927年,原会中研究员升助教的有:胡佩衡、李上达(五湖)、陈咸栋(东湖)、朱之哲(绳兰)、李树智(晴湖)、傅逸(松湖)、刘子久(饮湖)、李鹤筹(枕湖)、管平(平湖)、秦仲文(柳湖)、韩养痴(心寿)、马晋(云湖)、吴镜汀(镜湖)、王小山(圣湖)、陈宏铎(春湖)等,其中多数人也是随后成立的湖社画会的重要成员。早期画学研究会(金城主持下)每逢三、六、九日开会观摩,“会场悬挂名人字画”,即古代名宿及评议作品,参会者以文人雅集的方式相互交流切磋画艺,教授指导学员。此外,还以师徒相传方式单人教授,“各就其性质所近,志趣所向之,而为之指导,故进步神速,各自有其成就”。在教学内容和研习方法上主要以临摹为主(即临摹古代及评议作品),以求达到“以本国之画为体,舍我之短,采人之长”的目的。

左:王云 右:陶瑢 192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
1928年1月1日,画学研究会创办《艺林旬(月)刊》,另有《艺林月刊·游山专号》。周肇祥亲任主编九十九游马,刘凌沧为编辑兼秘书,负责旬(月)刊的编辑、校对、印刷等工作。内容除介绍古今书画、画论外,还涉及古代雕塑、金石及摄影、国外美术作品等。至1942年停刊,共发行190期。(旬刊每月三期,每逢一日、十一日、二十一日出版;两年后改为《艺林月刊》,每月一期,为方便读者收藏,“以免散失”,开本从原来的八开本四版,改为当时较为通行的十六开本十六页;《游山专号》出版于1930年,是由周肇祥与傅增湘、邢瑞、凌文渊等结伴游访名山大川后汇编成书,共十卷,内有游记、诗文、摄影等。)

左:陈半丁 右:汪溶 192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重要人物——陈师曾。在当时北京画坛,陈师曾有很高的名望。1920年,他作为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广泛联络北京画家,对扩大画学研究会的社会影响起了很大作用。 1922年5月,陈师曾与金城、吴镜汀携北京、上海画家的400余幅作品,其中包括齐白石的作品若干幅,赴日本参加第二次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由于陈师曾的大力宣传,齐白石的画在日本被一抢而空,引起轰动。这一消息反馈回国,使齐白石在京声誉鹊起(1922年以后,齐白石在北京渐渐享有声誉。他虽未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但与画学研究会的几位领导人都有诗画唱酬。可以看出当时以金城、陈师曾等为首的北京画坛多元共存风气的一面)。画家王梦白也曾得益于陈师曾的提携。陈师曾在激进主义思潮涌动的五四时代,起而为文人画张目,为其存在寻找意义与价值,在维护传统画学这一根本点上与金城是同道,但在对传统的具体认识、选择和个人创作上,他不像金城那样强调工笔画的地位,而更强调奔放的文人写意。同时,他还更加重视创新求异,摆脱传统束缚,与金城的重视摹古、强调对传统的认知有所存异,但仍能尊重对方,相互支持是为真大家!

左:杨葆益 右:于非闇
早期中国画学研究会与日本画家的联合展览虽有政界人物(如徐世昌)参与,但主要由金城、陈师曾等艺术家主持,基本是民间艺术交流活动。中国画家热心于中日艺术交流,是出于宣传中国传统艺术、在亚洲扩大中国艺术影响之目的。与后来抗战期间一些没有民族气节的文人的所谓“中日亲善”完全不同。日本许多画家如大村西崖、渡边晨亩、小室翠云等,都对中国绘画尤其是传统绘画推崇备至,是真心进行中日文化交流,与所谓“文化侵略”不可相提并论,而且到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与日本的文化艺术往来十分频繁,赴日留学生众多,中日绘画联展在那样的氛围中举办,是十分正常和有益的交流活动。

左:溥伒 右:祁崑 湖社画会评议
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展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与日本举行的四次“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这几次展览会与金城以及后来湖社的成立都有极大的关系张承禹。这四次展览的时间分别是:1921年11月、1922年5月、1924年4月、1926年6月。并轮流在北京和东京举办。纵观此四次中日联合绘画展览的史实,可归纳以下几点:第一,中日联合绘画展览是20世纪初中日两国针对传统风格的较大规模的交流活动,具有民间操作,政府支持的性质,历次展览参加人数众多,展览作品数量巨大,并题材与风格多样,从客观上有效的联合了中日两国画家,促进两国画家相互借鉴、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第二,中日绘画联合展览是中国以金城、陈师曾为代表的美术民族化运动,运用外部势力加强自身能力的有效尝试;第三,齐白石在陈师曾的帮助下,参加了中日第二次绘画联合展览,得到空前好评,所带作品全部售出,法国人还在东京挑选了陈师曾和齐白石的作品带到法国参加巴黎艺术展览会,日本人也将齐白石、陈师曾的作品和生活状况拍成电影,在东京艺术院放映。此外,中国画学研究会还定期举办成绩展览会。1928年到1947年间共举办成绩展览会25次。以此推算,几乎每年一次,每次展览全体会员都会参加。从展出题材上看彭雨菲,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不涉及,并且工笔写意各善其胜。相应的《艺林(旬)月刊》也在展览之后会选择部分作品发表,其中以创办人和评助的作品为主,有时也普通会员的作品金圣宫娘娘。

左:俞明 右:徐操
1926年9月金城去世,清末民国的一代丹青巨星至此陨落。
三个月后,在其入室弟子陈缘督的提议下,由金城长子金开藩继承父志,会同其父的其他弟子在金城故居钱粮胡同15号“墨茶阁”组织湖社画会。金开藩任总干事,陈缘督、惠孝同任副总干事。因金城号“藕湖”,及门多以“湖”字为号,又故以“湖社”为画会之名。

左:刘凌沧 1926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 右:溥儒 中国画学研究会及湖社画会评议
关于发起湖社画会的原因,无论从当事人的回忆,还是后来相关学者的研究,亦或从现存的文献资料都较为明确的显示出,湖社的成立是金城的“及门弟子”们出于对先师的怀念与继承先师遗志的愿望,才另结新社。当然,这是一种比较温和积极的观点,主要源于金城的故旧孙润宇、渡边晨亩的文章,这些文章每当提及湖社成立的原因时,都不约而同的表达出对金城缅怀之意,这些人后来也大多参加了湖社,或与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无疑湖社在成立之前是经过了反复磋商的,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佟澄湖等人将湖社看做是金城一手创建的,因此也顺理成章地沿用了金城对于中国画革新一系列问题的看法。金城一向提倡做画要以古释今。他提出画“无新旧论”,主张以旧的笔墨创造出新的意境,以消除新与旧的对立性,达到在矛盾中的统一。他希冀以自己“精研古法”这一“文化内省”的方式探索出一条复兴中国画的道路,从而达到传统承接上的连续性,湖社在社团的整体审美倾向上继承了金城这一思想。但是湖社的成立与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立一样,并非出于单一的原因。无论是“努力提倡国画”还是“沟通世界美术”都是湖社成立的理论前提,但不是画会结社唯一的理由。还有一个原因,并且这个原因对于湖社的出现可能更为重要和关键,它起到了催生和推波助澜的作用,那就是湖社画会的成立是因为金潜庵、周肇祥之间的关系恶化造成的。或者说部分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员同时也是金城的学生们不满周肇祥在该会的把持,从中分离出来另外成立湖社。

左:胡佩衡 1920年发起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 右:秦仲文(柳湖)
湖社学员经人介绍自愿加入,学制为三年,毕业后成绩优良者颁发证书,并升为助教,再升之为评议,(评议是湖社会员进入教师级的称谓,说明已有较全面的教学能力)。学员有金城在世时曾师从于他,去世后仍未毕业,在湖社继续师从于其他评议者,如金勤伯、金孔彰、许芷君等;有官宦或名人子弟,其中最为后世所称道的是张学良的四个子女从师李上达学习山水;有画家亲属,如金城的子侄金开华、金开业、金开仪等,赵梦朱的姊妹赵师庄、赵师惠,女儿赵纹,弟媳洪怡等;有当时在各大艺术或普通学校的学生,如田世光、俞致贞、张其翼、晏少翔、钟质夫、陆鸿年等;但大多数学员仍是社会上的美术爱好者。他(她)们仍趋步于金城的艺术理念和思想,多数仍以“湖”字为号,如《湖社月刊》第四十二册(1931)刊登了第一期毕业的三十名学员作品,分别是:王慕樵(鉴湖)、王松峪(绍湖)、王竹棋(碧湖)、朱新北、白玉祥(君实、笃生)、邵懋璋(瑞五、历湖)、佟子肃(侣湖)、林美因(美湖)、金开仪(孔彰、希巩)、金执中(允生、执湖)、陈琦(绮纹、绮湖)、洪怡(怡湖、静湖)、袁昉(敏宣)、高福曾(荫荪)、高维彦(孟文、雪湖、孟湖)、高步宸(仁湖)、孙菊生(晓湖)、许芷君(毋壁)、郭士隽(石敏)、郭岱畬(双珍、珍湖)、陈林斋(启湖)、张礼(训庭、礼湖)、杨敏(敏湖)、赵师庄(澄湖、梨湖)、赵果彰(颐厂)、赵钟玉(佩瑶)、蔡钟驹(楚昂)、刘延涛(慕黄)、颜文霱(静荃)、钟质夫(鸿毅、质湖)。

左:李瑞龄 (枕湖) 右:赵梦朱 (明湖)
湖社于每月的第一周和第三周举行例会(后期的画学研究会则是每月的第二周和第四周例会,两会交替进行,避免碰面),早期聚会于“墨茶阁”中,后因“天气渐暖,会员继续加入者甚众”,移至中山公园董事会南舍中。时间约在下午三时许,一直持续到日暮时分,以文人雅集的方式进行,即会场四壁悬挂古今画作,“有口讲者,有指画者,有挥毫泼墨者,有向壁读画者”……

陈少梅 1923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
除定期的例会和教学活动(与画学研究会基本无异)外,并组织或参加国内外展览,其中有本社成员成绩展、参加全国美展、赈灾义展和国际交流展。1927年至1936年间,共举办过不少于六次的成绩展览会,成绩展的形式与画学研究会基本相同,参加者均为全体成员,约展出七天,地点多在平津两地或上海举行。1931年第六次成绩展期间,金开藩曾云“……今岁第六次展览,适值国难,同人悲痛,美术无光,会员中多数主张停止举办,但本社所举行者系成绩展览会,与学校展览试卷之性质相同,非标榜宣扬之意,画界名宿参展与否,原无甚关系,至于初学六法诸君,得此展览观摩,并获得社会之批评指导,不无寸进……”。可见展览之目的除宣传画会扩大影响外,还可增进会员间相互交流,吸收新会员加入。1930年6月,在天津举行第四次成绩展,有两百余名会员作品参展,展出作品四百三十余件,其间好评如潮,津地报名学画者与日俱增,使之有感于在天津成立分会。当时湖社中有不少天津会员,如方药雨、孙润宇、张琮、李瑞龄、张其翼、杨清我、黄士俊、梁琦、刘维良、魏梅君、任清吉、赵佩瑶、王良生等均都积极相应,同时不少在津的文化名人,如严智开、孙润宇等也都呼吁成立天津分会。
翌年,湖社在天津试办国画传习社(后更名为湖社画会天津分会),由惠孝同、陈少梅同去主事,后因惠孝同父亲去世,回家丁忧,换成刘养浩,刘子久亦协助工作。除外公主耍任性,另在江苏镇江设立分会,由何瑞生(练湖)主事;山东泰安设立分会,会长佟德(澄湖);上海、大连、青岛、无锡等地亦设分会。

左:吴镜汀 (镜湖) 右:李上达 (五湖)
同时湖社画会创办了我国第一本专业美术杂志《湖社月刊》,金开藩任总编,胡佩衡、惠孝同任副总编。《湖社月刊》刊登古今名家作品,及书法、篆刻、画评、画论、诗词、轶闻等照片和文字,内容极为丰富。金北楼的弟子们,如张晋福(南湖)、吴镜汀(镜湖)、陈少梅(升湖)、张琮(湛湖)、李景岚(影湖)、管平(平湖)、李瑞龄(枕湖)、左愚(莼湖)、李树智(晴湖)、李上达(五湖)、马晋(云湖)、陈咸栋(东湖)、赵梦朱(明湖)、佟德(澄湖)、屈均宰(当湖)、刘文机(养湖)、陈林斋(启湖)等,都活跃在其中。赵恩熹(明湖)擅长花卉,收了许多名媛为徒,如郭双玺(珍湖)、龚德培(德湖)等,都是他的女弟子。

左: 徐聪佑 (聪湖) 右:陈咸栋 (东湖)
湖社还设置了评议一职,相当于指导老师,以上所提及的这些湖社知名画家,大多在此之列。湖社还聘请了社会上知名的书画家,如萧俊贤、萧愻、徐宗浩、寿石工等,也时常为湖社会员上课和评选作品,也称之为湖社的评议。

左:管平湖 1920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 右:卜孝怀 1930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
权重一时的张学良一度是《湖社月刊》的资助人。因此,张学良与于凤至所生的几位子女,长子张闾軕、次子张闾玗、三子张闾琪、女儿张闾瑛,也都是李上达(五湖)的弟子,其作品刊登在《湖社月刊》上,还有专刊报道。

左:马晋 1920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 右:常曾灏 1929年入湖社画会
《湖社月刊》的发行量很广,行销日本、美国、加拿大、古巴及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27年至1937年,《湖社月刊》总共发行100期,每期都有一个名人题字,其中有于右任、徐世昌、张学良、曹汝霖、何丰林、齐白石、吕公望、汤定之、谭延闿、张善孖、吴湖帆等。

左:陈缘督 1923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 右:金协中 湖社画会评议
湖社积极推动国画的海外宣传工作。1930年,国民政府由国民卫生建设委员会委员长褚民谊率团参加了当年在比利时举办的“国际艺术博览会”,送去湖社成员20件国画作品,蕾妮斯梅其中有17件得奖:“计得金牌者四名:张湛湖、金袁寿瑜(金开藩之夫人)、陈东湖、杨敏湖;得银牌者十三名:金陶陶、惠柘湖、陈梅湖、胡佩衡、赵明湖、陈升湖、张南湖、佟澄湖、李晴湖、金希鞏、金继藕、李枕湖、何练湖。诸人是不图个人之殊遇,亦诚国家之光荣也。”这次获奖为湖社赢得了很多声誉,士气大振,学员的人数达到了二三百人,到后期时,湖社的人数最多时达千余人。

左:孙菊生 1927年入湖社画会 右:钟质夫 1928年入湖社画会
湖社画会一时成为了全国最为著名的学术组织三阪亘,其会员的影响也日趋剧增,作品销售势头一路看涨,陈少梅,刘子久,惠孝同等人情况尤佳。当时有十位画家的作品卖得最好,因都是金城的学生,且都以“湖”字为名号,故有“琉璃厂内十大湖”之称。他们分别是刘子久(饮湖)、惠孝同(柘湖)、陈咸栋(东湖)、李鹤筹(枕湖)、陈缘督(梅湖)、李上达(五湖)、张琮(湛湖)、张晋福(南湖)、赵梦朱(明湖)、李筱泉(晴湖)、陈少梅(升湖)。他们的润例一度曾由集体商定乔傲天,价格统一。在同辈师友当中提倡一种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反对以艺炫世,以名傲人。并在《湖社月刊》发表《湖社同人鬻画启事》:“兹为便利本社同人鬻画起见,特将诸人之润格划归一律。”

左:王心竟 1930年入湖社画会 右:高士恭 湖社画会成员
清逊帝溥仪的弟弟溥杰与夫人唐怡莹也是湖社的座上宾。溥杰,字俊之,是金城门人张琮(湛湖)的得意弟子,擅长山水画和书法。溥杰还曾领着老师张湛湖去天津“晋谒”过逊帝溥仪,算是一种荣耀。而溥杰夫人唐怡莹已是当时有名的女画家。溥杰夫妇的作品,《湖社月刊》上时有刊登。

左:陆鸿年 湖社画会后期活跃成员 右:张琮 湖社画会评议
到了1937年,抗战爆发,红火了十年有余的“湖社画会”及其《湖社月刊》被迫停办。在抗战的八年中,湖社的会员们大都身陷沦陷区的北平,鬻字卖画,聊以为生许茂山。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画家叶恭绰和陈半丁于1956年共同提出“拟请专设研究中国画机构”的提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周恩来总理亲批成立了北京中国画院,几乎全部的湖社画家均直接聘任入院。从此才开始了新的艺术创造的征程!
--------------------------------------------------
小编微信(1663991)长按二维码勾搭勾搭

关注文玩胡同,获取最新最全的文玩咨询,文玩收藏鉴赏与知识普及。
文玩是一种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