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铭的快乐时间做有法有道的高功法师,不要贪、不要混、不要捣糨糊!-道教

做有法有道的高功法师,不要贪、不要混、不要捣糨糊!-道教


(薛明德道长 口述)

道,什么是道?经典上有的:无形无名,独高曰道。没有名字,最高的就是道;形而上者为之道,杳杳冥冥清静道,湛寂真常道,无为之妙道。
道,摸不着、看不见,可是他威望很高、威力很大很大。我打个比方,他好像现在用的电一样,也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可是他的威力也很大,所以要爱道。
法,据我所知,就是经忏、符箓、法事。我们做道士就是依经忏为基础,法事为主题。法师就是靠符箓、法事来发号施令。做法师有两个依靠,第一依靠祖师爷,每次法事中,都先要启师,依靠祖师爷发号施令。再一个是变神,变了元神,才能发号施令。
我们道典上有二句:“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道之高、德之崇,号令雷霆。咒之妙、法之灵,感召风雨。”
道,我已经把它定下来了,他威望高,威力大。德,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取。我们做一个道士在做道场的时候,要认认真真的诵经、一心一意礼忏,虔虔诚诚做法务。在平常,做人要有品德,讲话要和气,做事要踏实,为人忠厚不贪小便宜,有信用,肯吃亏,助人为乐。在本职工作中要得人钱财与人消灾,念经拜忏要做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计较个人得失,要济死度生、济物利人。这个德要自己去培养,培养一个德字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的事情,是很难很难的。
咒之妙,法之灵,咒有很多比如净口神咒,净心神咒,净身神咒等,诚心念就灵,否则不会妙的。法,法也是同德一样要自己去学,学了法要熟练法,练了法,要组织法,有了法,要执法、掌握法,法合成了叫“法事”。法事精确了叫“法宝”。怎么用法要自己去争取。今天这本《清微符箓汇集》看起来很复杂,好像用处不大,其实这本书用处相当大。


首先讲“护身符”、“氣字符”。我当初学了这两道符,为信众治好不少病,都不讲价钱,人家来请符问多少钱,不要钱,人家病好了没花钱也会过意不去,拿一条鱼啊一包糖啊等来感谢你,所以不可以讲钱。这样你的德就培养起来了,到现在还有信众来请一道护身符,使外出一路平安,晚上睡好觉。
再讲我们做每一出法事,像告斗、移星、镇宅、翻解等,做法事前先要诵经拜忏、再要传递符箓……。经忏是基础,符箓是造桥筑路美化环境,然后再做法事,像建筑房子一样一定要踏实,这个法事做起来一定灵。
可是,现在大多数道士,特别是散居道士,把法务放在脑后,把经济放在第一位,不会做的不肯学,会做的不认真念经拜忏,不虔诚,这样的法还会灵吗?
现在我略谈我们道教界的经、忏、法事的内容和功能。
经:分清亡两种,一种是超亡用,一种是祛邪延生延寿用,还有一种清亡通用像心印妙经,还有清静经等。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邹倚梦,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亚宁定,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大铭的快乐时间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洪荒大盗。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荆棘后冠,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仇中仇,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左左木希,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方德与苗翠花,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徐雨文。 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罗小伊,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书袋网,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清静经这卷经是我们玄门弟子的必修课,我们一些人只知念,不知道它的内容。“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大家看,道的威力这么大,它的内容这么深奥啊。
雷祖经,经中有二十四个天尊言(祛邪),首先是: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其中可禳官符口舌,沉疴伏枕,瘟癀疫疬,夫妻婚合,临盆难产,土炁不和,盗贼逞奸,水火之灾,刀兵之厄,其功莫大焉。
北斗经(延生),经中有北斗七星即贪狼星、巨门星、禄存星、文曲星、廉贞星、武曲星、破军星;十二生属,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还有北斗咒曰:北斗九辰,天中大神,中朝金阙,下覆昆仑,调理纲纪,统制乾坤,大魁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高上玉皇,紫微帝君,大周天界,细入微尘,何灾不灭,何福不臻,玄黄正炁,来合我身,天罡所指,昼夜长轮,俗居小人,好道求灵,常见尊仪,愿保长生,三台虚精,六淳曲生,生我养我,护我身形,魁(鬼+勺)(鬼+灌之右半部分)(鬼+行)(鬼+毕)(鬼+甫)(鬼+票)尊帝急急如律令。


再有解二十四厄:大圣北斗七元君,能解三灾、四煞厄、五刑、六害、七伤、八难、九星、卷舌、夫妻、男女、生产、伏连、疫疬、疾病、精邪、劫盗、虎狼、虫蛇、枷棒、横死、水火、刀兵、天罗、地网。
忏:也分清、亡和通用三大类,它的功能是起忏罪、消灾、集福、除愆、拔亡的功效。
一个人生在世上,或多或少有点罪业,似怨天怨地,呼风骂雨,口作业啦,一切有名无名之罪,通过我们道士来把它忏除,我先介绍清亡通用玉皇忏: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妙手生春,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丁国琳。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一、道教与医药
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①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无限掠美,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伊建莉,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黄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葛洪(283-363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 (《直斋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陶弘景(456-536年)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弘景知识广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学者。史称其尤明“医术本草”。(《梁书》本传)他的医药学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补葛洪《肘后方》为《肘后百一方》,还有《药总诀》、《效验施用药方》、《集金丹黄白要方》、《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等。
如上所述,由汉代结集的一部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法受炼丹方士的影响,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成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草》经过汉魏晋以来的历代传抄,字义残缺,品次错杂,弄得很混乱。陶弘景是精通药物学的,他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是:(一)整理了《神农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变了把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他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三品法更科学、更明确一些。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都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二)根据汉魏晋以来几个世纪许多名医用药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于《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之外,又增补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取名为《名医别录》,把《本草》中药物发展成七百三十种。(三)对药物的性能、形状、特征、产地都加以说明。对于一种药物有多种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为本。中医在用药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别。但在《神农本草》中则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这种机械的划分显然是受了炼丹家方士的影响。陶弘景以药物主治之病来确其性能,如治黄疸病的药有茵陈、栀子等,祛风的用药有防风、防己、独活等。这是对《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四)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药为君,辅助的药物为臣、佐使,又根据人的老少、男女、身体的虚实以及各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发展了《本草》学。
隋唐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他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精于医药。著《备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玉皇忏的启目(开启题目,全称)就是《玉皇宥罪锡福宝忏》,内情分赞叹、除罪、断障、消灾、集福、满愿、成真、回向。
赞叹:赞玉皇上帝能割爱学道,行药治病,广行方便,拯救众生。
除罪:一个人不论前生今世,所作罪业,把它忏除。
断障:障未断则蔽塞昏迷,碍一除则通达明了,阴霾去而日复晴朗,浮云散而天自光辉。
消灾:无影无名独高曰道,有体有相,宁免乎灾,天地犹有否终,日月尚闻薄蚀。
集福:福力崇高始有福缘之集,善念圆熟方开善端之门。
满愿:众宁无愿,惟所愿之不同,人各有心,岂其心之可一。
成真:求道未勤,岂能成道,修真有素碧落仙府,自可成真。
回向:礼忏功德殊胜因,无边功德皆回向,普愿一切诸众生,速证虚无无上道重生中考后。


现在谈常用发符,进表。
发符:我们道士做道场,不论清亡,首先要发符,发符就是把所写的状文、公文、关文通过三界符官一一投递到上中下界的各个衙门。清微符的状文六通方函,即金阙四皇宫(即四御四皇上帝),雷祖玉枢宫(雷祖),列师祖幕府(祖师),东岱岳府宫(东岳),本命元辰宫(本命),水府扶桑宫(龙王)。
度亡六通方函,东极妙严宫(太乙天尊),灵宝伍师宫(五师),泰玄都省府(祖师)石琼璘,东岳宸廷宫(东岳),北阴酆都府(酆都),冥府十王宫(十殿阎王)。公文可分公文、牒文、移文、帖文、祠文、劄文,也是六道,总称公文。
清微:
1、雷霆诸司官将,承差法院吏兵。
2、东岳掌星辰躔度案,干犯宅神案主宰,祝圣社会案,保安集福案。
3、值年太岁至德神君。
4、本邑保主城隍大神。
5、当境庙界土地正神。
6、家堂香火会同司命灶君。
度亡:
1、灵宝诸司官将,提魂摄魄吏兵。
2、东岳掌亡人功德托生案主宰。
3、九幽无间诸大地狱冥官或太岁。
4、本邑县主城隍大神。
5、当境庙界土地正神。
6、家堂香火同司命灶君之神。三界符官按照关文的文书把状文、公文一一发给各个衙门,这就是发符。
进表:也分清微、度亡、通用三大类。清微,上奏玉皇,度亡,上奏太乙天尊。
内容:
首先颁宣三道符命。
1、太上开辟二仪宝诰,接下来
2、金阙玉陛化坛真符
3、太上卷帘符诰。
瑶坛:瑶坛设像玉京山对鬱神霄咫尺间
宝黍空悬瞻妙相珠帘高卷观天颜
鵉舆鹤驾离金阙凤烛龙灯映宝台
三界十方齐降鉴庞留鸿福满人间
接下来,灭灯、分灯、点灯、叱水(净扫坛场)新堂爱,恭请三宝,高功上坛,三修斋,遣官,敕八门,布罡踏斗(步表),奏表,排班,收罡,献供散花,向来伏愿。
我们这一行看起来好像很方便,其实很难很难,特别现在大多散居道士不是从小学起,半路上出家,读了少量经忏出来混,我上面说过不会做的不肯学,会做的不认真,把经济放在第一位。由于现在社会上道业较忙,大多数人在混,诵经不认真,拜忏不虔诚,法事简单化。
看,这样的道场还做得好吗?咒还妙吗?法还灵吗?所以我要求大家一定要把忏务做好,我们要对得起当家,要对得起东家,要对得起大家。特别我要提醒我的门下,不做不虔诚的法务,不做不认真的经忏,不做不完整的法事。要做一个有德有望的道士,有法有道的高功,绝对不要捣浆糊。

点击查看精选道学文章道教ID:daoismcn福生無量天尊
①道学课堂,《六爻占卜预测术》网络授课班招生启告!
②结缘《道德真经》抄经本,抄经有十大功德!郑斯仁不可错过!(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③结缘《太上感应篇》抄经本,抄经有十大功德!不可错过!
④结缘《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抄经本!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⑤福利!免费赠送20G约2000本道学秘籍!(内含道学、丹道、玄术等资料)
⑥吃了这颗“黑仙丹”,想肾虚衰老都难,别怪我说的太迟
⑦重酬原创作者,道教媒体平台征稿启事,百万读者等你来约!
⑧道教,积善修身外化于行,慈心下气内化于心未来光脑系统!
⑨“多畅谈虚无,而忽视炼形”是当代修行者无法长生久视的原因?
⑩以后千万别再干吃红枣了,吃了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
?命理学,如何正确摆放电脑?八字喜火的人摆放正南!
?你接受不了的,正是你需要修炼的!

青陽道人
修行交流,请加道长私人微信,长按左侧二维码添加。
文章整理 | 青玄 编辑排版 | 青素







道教是天尊对人间最慈悲的叮咛!
回复以下数字查看更多内容
查看以下内容需先关注道教微信,点本文标题下方蓝字"道 教"一键关注,或微信搜索微信号:daoismcn
回复"1"查看:道教入门知识一百八十问
回复"2"查看:道教规矩和礼仪
回复"3"查看:道教戒律
回复"4"查看:道教上香礼仪禁忌
回复"5"查看:道教经文典籍
回复"6"查看:道教斋醮科仪
回复"7"查看:道教道袍法器
回复"8"查看:道教符咒法术
回复"9"查看:道教阴阳术数
回复"10"查看:道教宫观流派
回复"11"查看:如何加入道教
回复"12"查看:道教拜师注意事项
回复"13"查看:道教诵经常识
回复"14"查看:道教请诸供品须知
回复"15"查看:道教宫观庙宇参香禁忌
回复"16"查看:在家之人如何修道
修行交流
微信号:daojiaok(青陽道人)腾讯QQ号:10916989点右下方"写留言"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