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花童宋代莆田的状元-莆田史话

宋代莆田的状元-莆田史话


状元,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特殊产物。如果说科举制度是一座金字塔的话,那么状元就是这座金字塔的塔尖。为了摘取状元这顶挂冠,在1300多年的漫长科举岁月中,不知演出了多少悲剧、喜剧和闹剧。“状元及第”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称进士第一人为状元,始于唐武德五年(622),亦叫“状头” ,该科进士头名为孙伏伽,这是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位有姓名可考的状元。
据史书、地方志和文人笔记载,自唐至清代唯进士科第一才能称“状元” ,才能称“大魁天下” ,其他各科第一,均无“状元” 之名。清人徐松《登科记考》中只标明进士科第一人为状元,明经或制科第一均不称状元。进士第一始称状元,唐代如此,宋代亦然。
北宋以后,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尤其是皇帝殿试策问成为定制,科举形成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遂称进士解试第一人为“解元” ,省试第一人为“省元” ,殿试第一人为“状元” 。千百年来,状元作为“学而优则仕” 传统观念的最高标帜,受到各朝各代统治者的青睐和旌表,成为士人学子所憧憬和追逐的目标,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市井百姓无不仰慕和钦羡。同样,“大魁天下” 也成为宋代莆田文人孜孜以求的目标。据明人朱希召的《宋历科状元录》载,宋代共产生出118名文状元,其中有5名籍贯不明。在有籍贯记录的113名文状元中,福建籍状元有19名,其中莆田籍5名,即徐铎、黄公度、郑侨、吴叔告、陈文龙,占福建状元的1/4多。这些状元及第者入仕后,在文学、政事等方面作出相当的成就,并担任重要的职务。
徐铎(1051-1105年),字振文(一作振甫),兴化军莆田县延寿村(今属莆田市城厢区)人,是唐末才子徐寅的七世孙。熙宁九年(1076),他与哥哥徐锐一起参加朝廷举办的丙辰科省试。这一科共录取进士422人,其中莆田籍就有12人让爱滚蛋,兄弟俩同登进士第。在皇帝主持的殿试中,弟弟徐铎一举夺魁,成为莆田(时称兴化军)有史记载的第一位文状元。
据宋邑人李俊甫《莆阳比事》载:“徐寅字昭梦,登唐乾宁第,梁祖(朱温)受禅,再试进士第一。梁祖曰:‘是赋人生几何者耶,三皇五帝不死何归,此为何语盍改之。’寅曰:‘臣宁无官,不可改赋。’遂拂衣归闽。梁祖怒削其名。至皇朝,其孙铎复魁天下。……故咏莆阳盛事者,有云:‘龙虎榜头孙嗣祖,凤凰池上弟联兄’。” 相传,徐铎的先祖徐寅在后梁初再试时,中进士第一名。但因不屈梁王朱全忠(朱温)要他修改《人生几何赋》中的“三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致被削名。徐寅东归闽中,居于延寿溪边,以游钓为事。所以,宋人咏莆阳(莆田别称)科举盛事时,作诗赞曰:“龙虎榜头孙嗣祖,凤凰池上弟联兄。”
令人称奇的是,同年丙辰科武举考试中,兴化军兴化县清源西里人薛奕也力挫群雄,夺得第一,成为武状元。一年同科文、武状元出自同一个地方,实属罕见。神宗皇帝得知后,不由龙颜大悦,当即赐诗云:“一方文武魁天下,万里英雄入彀中。”此事遂传颂于世。
徐铎中状元后,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镇东军(今浙江绍兴)判官。绍圣三年(1096),他被调入京师开封,升任给事中,入直学士院。不久,官升礼部侍郎。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驾崩,其弟赵佶继位为徽宗。向太后临朝,反对变法,贬逐章 等人,时号“小元佑” 。徐铎因追随章 ,降为龙图阁待制、知青州(今山东青州)。不久,又被贬知湖州(今浙江湖州)。崇宁元年(1102),向太后病死,宋徽宗亲政,徐铎被召回任礼部尚书。在讨论宗庙制度时,他建议立九庙,被徽宗皇帝采纳,进封为吏部尚书。后逝于任上,赠开府仪同三司。徐铎公务之余,勤于笔耕,著述甚丰,留有《徐铎文集》三十卷、《易谈》二十卷、《群书总要》一百卷等。《宋史》有传。

 薛奕(1049-1082年),字世显,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武术世家。大魁天下后,他被授予凤翔府兵马都监。凤翔府在关中地区,府治天兴(今陕西凤翔),都监掌管本府军队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务。他恪尽职守,不久升迁正将。薛奕治军严谨,又善于处理军民关系,因此在凤翔府一带颇负盛名。
元丰四年(1081),宋朝廷乘西夏内变之机,发动规模空前的五路大进攻。宋大军在米脂寨击败西夏8万军队,取得这次战役的胜利。次年8月,宋神宗接受给事中徐禧的建议,在银州(今陕西横山)东南筑永乐城作为治所,朝廷赐名“银川寨”。永乐城的建成,对西夏构成很大的威胁。为此,西夏倾全国之力,集结兵力30余万攻打永乐城。宋军以精锐部队出战,却溃败而还。不久永乐城陷落,徐禧、内侍李舜举、大将高永能等被杀,宋军阵亡1.2万余人。
在“银川寨之战”中,薛奕负责永乐城东面的防务,为力挽危局,他仍带兵坚守阵地,指挥部下打退夏兵的多次进攻。在一次巷战中,他身先士卒,力战数敌,最后因寡不敌众,被流矢射中头部而壮烈牺牲,年仅三十四岁。宋朝廷为表彰薛奕为国捐躯的功绩,诏赐他为“防御使” 。
莆田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说徐铎和薛奕当年以文武状元及第后,一同回乡省亲。在旱路上,两人尚可并辔而行,可是到了水路乘船,却必须鱼贯而行。他们为谁的船在前在后引起了争执。当时,地方官员及百姓听说同科文武状元衣锦返乡,早就等候在莆田城临水的码头上,准备迎接,因此,两个状元的前后之分便关系到自己身份地位了。
按照惯例,文状元应在前,但薛奕非要争这口气。他说:“我开国皇帝就是武将出身,而且能得天下并统一中国,全靠武将南征北战,所以,今天我船在你之先,理所当然。”
徐铎道:“太祖皇帝是武将出身不假,但他之所以能得天下并治理天下,还是倚重赵普这样的文臣。没有赵普的‘半部《论语》治下天’能行么?武将本领再大,也要靠文臣调遣。文状元在先理所当然。”于是,两人争论不休。薛奕说:“这样争执下去不是办法,不如我们两人比试一下,谁胜谁的船在前如何?”最后,他们用对对联办法一决前后。薛奕沉吟片刻,出上联道:“二舟同行,橹速(鲁肃)哪及帆快(樊哙)!”
此联利用谐音,既指物(橹和帆),又指人(三国时东吴大臣、文官鲁肃和西汉的开国元勋、武将樊哙),寓有“文不及武”之意。实乃构思奇妙,意境深邃。尽管徐铎是文状元,但苦思冥想许久秀才网,仍无法对出下联。薛奕见他窘迫不已的模样,不忍心让他过分难堪,便说道:“徐兄毋须过分认真。有道是,出联容易对联难,我相信只要多给时间,你是完全能够对出的。”
徐铎听他这么一说,更觉惭愧,说道:“我本以为兄台乃武人,在题联对句上绝非本人对手,谁料兄台文才远胜于我,实在令人佩服!”薛奕见他出语真诚,觉得应该见好就收,给他一个下台阶,于是说道:“刚才的比试纯属戏言,兄台不必在意。还是按一般习惯,文在前,武在后,你的船在前面行驶,薛某愿跟随于后!”两人又推让起来。此时,河道渐阔,薛奕又见其执意不愿前行,便说道:“既然兄台不愿前行,那就并舟而行吧!”于是,高悬文、武状元旗号的两艘船只便齐头并进,靠近莆田码头。
十几年过去了,徐铎还不忘如何对出下联。直到他的儿子结婚时,喜堂外响起吹奏乐曲声,突然激起他的灵感,终于对出下联:“八音齐奏,笛清(狄青)怎比箫和(萧何)?”
此下联,也是既指物(笛和箫),又指人(宋仁宗的大将狄青和西汉开国功臣萧何)含有“武将不及文臣”之意,与先前薛奕的上联可谓对得天衣无缝,珠联璧合。可惜的是司高峰,当他对出下联时,薛奕已为国捐躯多年。

莆田状元史上的第二位文状元是黄公度。
南宋绍兴八年(1138),朝廷举行戊午科省试。黄榜公布那天,传出喜讯:该科进士总数293人,莆田举子有14人榜上有名。其中,黄公度为进士第一,陈俊卿为第二,七十三岁的林邓为年纪最大的进士,十八岁的龚茂良为年纪最小的进士。地处东南沿海偏僻地带的福建路兴化军竟然魁、亚联登,四异同科,因此轰动京城,出尽风头,一时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是年,由于皇帝不亲策(即没有举行殿试),省元黄公度被宋高宗特旨赐为状元及第,陈俊卿为榜眼留恋造句。当时兴化军有旗语曰:“ 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 宋人《莆阳比事》记载着莆田的这一科举风流。
黄公度(1109-1156年),字师宪,号知稼翁,兴化军莆田县东里巷(今属荔城区)人,是晚唐“闽中文章初祖”黄滔的八世孙。他出生在一个世代簪缨的家庭,小时候,寄居于莆田涵江鳌山村姑母家中,在附近的登瀛阁读书。登瀛阁东濒大海,四周苍松翠柏交蔽官眷这差事,清静宜人,是一处绝佳的读书场所。公度为文颇得大自然灵气,诗文自成一格。黄公度大魁天下时,高宗皇帝亲书“登瀛阁”三字赐之,以示嘉奖。为谢皇恩,黄公度曾写《御赐阁额》诗二首:“杰阁侵霄汉,宸章焕璧奎。内庭颁宝宴,中使揭璇题。信誓山河固,庞恩雨露低。寒儒倚天禄,目断五云西” ;“功掩萧何第,名超崔氏堂。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苍。金碧飞翚外,鸾虬结绮傍。落成纷贺燕,弱羽得高翔。”其喜悦心情,跃然诗上。
然而,黄公度“一朝成名”的背后何止是“十年寒窗”的艰辛,更是授官后的坎坷仕途。状元及第后,黄公度被授签书平海军(今福建泉州)节度判官。他初入仕途时,左相赵鼎对他十分赏识,两人诗书酬答,来往极为密切。当时秦桧晋升右相,和赵鼎面和心不和,但对黄公度也很看重。后来见他和赵鼎私交甚好,从此秦桧对黄公度心存芥蒂。
不久,黄公度调任泉南签幕,时赵鼎受秦桧排挤,辞去宰相,出任浙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绍兴府。秦桧“机窥深险,外和而中异” ,大肆排斥异己,仕途风波顿起。黄公度虽僻处闽南居官,心中仍不免为那些正直而不幸的朋友们担忧,为国家的前途担忧。绍兴十五年(1145)3月,黄公度泉幕任满,“召赴行在” 。他深知自己不合奸相秦桧之意,认定此去京城赴任凶多吉少,心中就是一万个不愿意,但“迫于君命,不敢俟驾” 。真所谓去也忧忧,留也忧忧。
抵京述职后,他被授秘书省正字,喜出望外,欣然赴任。但席未暇暖,便有拍马溜须之徒迎合秦桧之意,参了他一本,说他图谋不轨,“欲著私史以谤朝政” 。于是,秦桧一怒之下,便将任职不久的黄公度革职罢官,贬他到台州(今浙江台州)主管崇道观。过后犹不解恨,再贬谪岭南荒恶之地,任肇庆府(今广东肇庆)通判,后兼摄南恩郡守。此后约六七年时间里,黄公度均在岭南偏远之地担任小官吏。对此,黄公度傲然不屈,他既不怨天尤人,更不屈膝事奸,保持了正直文人的清高气节。
在岭南任职期间,黄公度居官清廉罗美慧,勤政爱民,关心百姓疾苦,清理历年积案,免除苛捐杂税,革除民间陋俗,为当地群众做了不少好事、实事,政绩斐然。尤其是在南恩这个地方兴教育,办学校,培养人才范家璐,史书赞曰:“南恩自唐贞观置郡,是始有登第者。”
绍兴二十五年(1155)10月,恶贯满盈的奸臣秦桧病死。次年正月,黄公度被召回朝,任左朝奉郎。一日,高宗皇帝召见黄公度问以政事,黄答:“请皇帝总揽朝纲,使风俗纯厚。”受到高宗赞赏采纳。高宗还问道:“你在肇庆久待,可知岭南一带有何弊政门派养成日志?”黄公度答:“民弊多矣。广东小郡,有的十年不派官治理,代理者大都苟且为治,郡政废弛;有的即使派来长官,不过一年半载就卸任而去,朝廷只好另派新官。这样,地方疲于迎送,民受其害。”皇帝赏识黄公度的忠耿,就说:“如果你归属吏部,就不会出现这种弊病。”于是当即下诏,封黄公度为吏部考功员外郎(正七品),专门负责此事。
然而,任职不到一年时间,这位正直、儒雅的莆田人就病逝于任所,年仅四十八岁。当时朝野上下“闻者皆以所蕴未究为惜” ,都说“以公度之才识,造福国家,当有一番成就” 。噩耗传到黄公度之地的岭南,“邦人像而祠之” ,朝廷赠二品正奉大夫,葬于莆田枫莲山,此山故名状元山。虽然释延洁,黄公度在宋代状元之中官职较低,仕途不达,《宋史》无传。但他诗文词赋兼备,著有《汉书镌误》、《知稼翁集》十一卷、《知稼翁词》一卷传世。
莆田状元史上的第三位文状元是郑侨。
郑侨(1132-1202年),字惠叔,号回溪,兴化军兴化县福兴里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士大夫家庭里,叔父郑樵、郑厚都是当时小有名气的史学家和理学家,人称“溪西先生” 和“溪东先生” 。他还是南宋第三位文状元汪应辰的女婿。
明《兴化府志》载:“乾道五年(1169),廷试进士,有司奏(郑)侨策居第二,(宋)孝宗览而异之胡和生,擢为第一(状元)” 。状元及第后,郑侨被授予签书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判官,步入仕途。任职三年,克己奉公,勤于政务。时正值闹饥荒,他向帅守提出救灾利民的多种措施,讲求“荒政数十事” ,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乾道八年(1172)婚礼花童,因孝宗皇帝召对入京,擢任校书郎。又采纳郑侨的建议,免除江右地区的税米十万斗。不久,转任着作佐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振刚划弊,不严而肃” 。
淳熙八年(1181),孝宗询知郑侨风绩,欲召为言官,“数对宰辅问其来期。(郑)侨以有妻之丧,累丐祠,主管神佑观” 。后累官礼部郎中兼太子侍讲、起居舍人兼权给事中、中书舍人等。
淳熙十六年(1189),郑侨以统金国贺正使身份出使金国贺岁,到达金国时金主已病重,“其下匿不以告” 。大年初一大早,郑侨将入宫门,金国宣徽使传出话来:“(主上)感冒,未能视朝,令(宋国)使人就东上阁门进书。” 于是,金国馆伴使10余人引着郑侨要从东阁门入宫,郑侨递国书原应从正宫门入,为国家体面,他捧国书屹立不动,徐徐说道:“东上阁门,是你们金国臣寮进表章之地,某等恭持宋国皇帝书来,乃于此投进,他日使还复命,追究我失职之罪,首领不保,不如死守以全职分。”金国的馆伴知道郑侨不可屈服,即密告以金主病重之意。事关国体,郑侨还是不退让,自上午至于日中,声色愈厉。久之,宣徽使只好再出面说:“使人且归馆。”太阳要下山了,金国方面复遣吏威胁郑侨接受从东阁门递国书的安排,且谓:“书不进,何以得归?” 郑侨说:“你们若固执用强,我微躯且不足顾,何归之云!” 大年初一天都要黑了,贺岁国书还递不进去,金国只好传命郑侨带国书返回。回至中山,就听到金主去世的消息。至宋国边境,光宗皇帝已受禅登位。郑侨还在路上就被授予给事中官职。回朝入见,光宗嘉奖。有一天,侍从官们同到重华宫见太上皇,孝宗当众对郑侨说:“卿守节不屈,举措得宜。”
后权吏部尚书兼侍读。不久,郑侨以显谟阁学士、知建宁府。“平决无留事,以公使钱为下户代夏输,而力请损诸县版帐之太重者” 。移知福州后,“尤以简静致理。罢义仓和籴之需,减古田偏重之赋” 。改知建康府,进龙图阁学士宁宗即位(1185年),“复以尚书趣召,恨来之晚,即日命侍读” 。寻知实录院修撰。“日已昃,再御书 ” ,拜同知枢密院事。次年,升参知政事。“(郑)侨登二府,愈益感奋,不市恩,不干誉,不立党与棉城之窗,不私好恶,欲以清静和平,辅天子玄默之治。既而屡以疾求退,鲍飞宁宗亦屡谕留之” 。后进知枢密院事,“选将练兵,讨论军实,谨防边备,操执纪纲法度,以抑侥幸” 。以观文殿学士致仕,卒年七十一,谥忠惠。志书评曰:“(郑)侨孝友端重,简淡无他嗜好。平生所为,皆有常度,故受爱知三朝,见称忠实。”

莆田状元史上的第四位文状元是吴叔告。
吴叔告(1193-1265年),字君谋,兴化军莆田县黄石水南村(今属莆田市荔城区)人。少与兄伯修齐名,同贡于乡。明《兴化府志》载:“端平二年(1235),理宗始亲政,策士于廷,叔告以发强密察为言,理宗览而异之,擢为第一(状元)。”
莆田民间至今有“风飘状元吴叔告”的传说。说的是“理宗端平年间,吴叔告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在阅卷时,有风将吴叔告的卷子吹到他的面前,主考官不经意地随手将卷子放到了一边,随之一阵风又将卷子吹到他的面前,他又将它放到了一边,谁知又一阵风将卷子再次吹到了他的面前。如此反复三次,主考官甚觉诧异,就将此事禀报理宗皇帝。理宗皇帝‘览而异之’,于是御笔一挥就钦点吴叔告为进士第一,即状元。”
当然,传说毕竟只是传说。而史实是,端平二年科举考试,是理宗皇帝亲政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原来,宋理宗虽为皇室远族,但经过200多年的繁衍蔓延,已经与宋王室没有任何关系。他的曾祖父和祖父均无一官半职,父亲赵希 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尉而已,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然而其机遇极佳,在宁宗皇帝无嗣,沂王无后,宫廷权力和政治斗争的需要下被专权朝政的宰相史弥远秘密觅选入宫,并用阴谋送上了南宋的权力最高峰,史称“兴于侧微” 。
宋理宗深知没有史弥远就没有他的一切。因此他只能是“渊默十年无为” ,当傀儡皇帝,任由史弥远“独专国秉至二十六年” 。绍定六年(1233)十一月,史弥远死了,理宗皇帝终于可以临朝亲政了。这时的理宗雄心勃勃要做“中兴宋室的圣主” 。他下诏举贤能,求直言,并起用他的老师郑清之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在吏治、财政和军事防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史称“端平更化” 。
而吴叔告参加科举考试的策论题目是《发强密察》,主要论述如何发奋图强,励精求治,明察秋毫,远离奸妄小人,擢用忠直为国,敢于冒死直谏,有才有德的贤人。吴叔告的策论切中时弊,正好迎合理宗皇帝“中兴宋室” 的要求。因此追忆逍遥,理宗皇帝阅毕龙颜大悦,钦点吴叔告为状元。
进士及第后,他历任签书威武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校书郎兼史馆校勘、兼庄文府教授、秘书郎、著作佐郎、兼权都官郎官等职。嘉熙四年(1240)十月,吴叔告以亲老丐外,知抚州。志书云:“其治以正风教、扶善良为先;稽簿书,核隐漏以佐籴本;造官舟代募舟;以赀为郎者,代郡胥部押。言者以为罪。叔告丐祠不允” 。不久,升迁刑部郎中。时值史弥远的侄子史嵩之独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有人“或劝君宜稍亲附” ,但吴叔告为官清正廉直,他不予理会,因此得罪了史嵩之而被罢了官。“以不能迎合,为中外所攻,寝新命,贬一秩”。
淳佑三年(1243),他官复原职,但仍未被重用。淳佑六年,差知袁州。淳佑八年,丁母忧。淳佑十年,服阕,再任刑部郎中,主管崇禧观。宝佑二年(1254)知漳州。宝佑四年,主管冲佑观。宝佑五年,知衡州。景定元年(1260)知常州,改严州,但都未能成行。邑人刘克庄在《吴君谋少卿墓志铭》中云:“盖自江右归,食祠者三,召者二,予郡者五,皆不果行。” 刘克庄还说吴叔告:“仕三十年,中外仅七考。居闲之日,果山、安晚诸老,沧州、梅埜诸贤,非不怜才知已,然除目屡下而中止,荐书或稿而未上。”
直至景定二年(1261),吴叔告才被重新召入朝任尚右郎官。后兼国史馆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和差殿试覆考官。景定四年,任大理少卿。尔后,除直宝章阁、提举浙西常平事。“有仕者挟权贵求辟举,叔告曰:‘冗员不可增,某人不可举。’是冬,召奏事,再祈免,得请。归装萧然” 。
咸淳元年(1265),吴叔告的两个孙女和继室张氏相继病亡,这给吴叔告的精神以很大的打击。他在为继室送葬回来的路上偶染风寒,随即卧病不起,不到3个月病死,享年七十三岁。史书评价:“叔告性狷介,少和寡合,器重之者多,而仇疾之者亦不少云。”
吴叔告虽《宋史》无传,但刘克庄的《吴君谋少卿墓志铭》却得以存世。在《挽吴君谋少卿》中有诗曰:“昔为枢椽侍廷英,蓦听胪传第一声。仙籍香浮广寒殿,奏篇纸贵洛阳城。亲逢明主真千载,曾谓斯人止九卿。惟有一端差慰意,鹤山大字扁堂名。立德尤高似立言,常嗟此语欠精论。邺侯架冷惟书在,董子陵荒有策存。太息晚犹条世务,《大招》未易返骚魂。薤歌不尽云亡恨,直待碑成慰九原。”

莆田状元史上的第五位文状元是陈文龙。
陈文龙(1232-1277年),初名陈子龙染指前妻,字君贵,兴化军莆田县白湖(今属莆田市荔城区)人。据邑人张琴的《陈忠肃公年谱》载:“公幼颖悟,苦学不厌。年未弱冠,以赋律名郡庠。” 咸淳四年(1268),度宗皇帝临殿考核,“对策试,赐进士六百六十四人,擢公第一,状元及第。公本名子龙,唱第日,御笔改为文龙,赐字君贲。
陈文龙学而优则仕之时,正是南宋王朝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危难之秋。任宣义郎镇东节度 判官驻节越州(今浙江绍兴)期间,陈文龙对趋炎附势、行贿受贿等官场现象深恶痛绝。他雷厉风行革除政弊,秉公执法,嫉恶如仇,关心民瘼,政声卓着而“人皆惮之” 。得到了上司镇东军元帅刘良贵的器重,“无大小,悉以询之” 。
贾似道从理宗开始当权,到度宗时权倾朝野。“文章魁天下”的陈文龙,几年内从镇东军节度判官,历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直拜为监察御史,均得力于贾似道的提携,但道不同不相为谋,正直耿介的他对贾氏弄权误国的行径予以严厉抨击。浙西转运使洪起畏在贾似道的授意下,上奏请求推行理宗时未施行的“公田法” ,致使浙西一带“六郡之民,破家者多” ,民怨沸腾。陈文龙上疏陈述得失,据理力争,并要求严惩洪起畏,才平息这场轩然大波,百姓拍手称快,“朝绅学校相庆” ,赞扬陈文龙“乃朝阳之鸣凤也” 。
咸淳三年(1267),元军长驱直下,围攻南宋国防重镇襄阳、樊城。贾似道的女婿范文虎率兵驰援,却临阵逃遁。守将吕文焕降元,被围困达6年之久的襄、樊重镇相继陷落。朝野震动,舆论哗然。贾似道为掩饰其咎,对范文虎只作降职一级、出任安庆知府的处理。同时,任命“曾多献宝玉” 的小人赵晋任建康知府,又让卖身投靠的无耻之徒黄万石出任临安知府的肥缺。陈文龙对贾氏 结党营私的丑恶行径极为愤慨,毅然上疏度宗力陈贾之过失,并提出弹劾范文虎、赵晋和黄万石3人。因此触怒了贾似道,被贬职到抚州。
陈文龙在抚州任上仍然不改初衷。他为官清廉,深得民心。贾似道找不到借口,就以官爵收买监察御史李可,以陈文龙“催科峻急” 的莫须有罪名,于德佑元年(1275)11月将其罢官,陈文龙痛心疾首,便以母老乞求归养为辞,回到了故乡莆田。次年2月,元军攻陷南宋首都临安,宋恭宗及皇室成员被俘北去。
明《兴化府志》载:“五月,益王称制于福州,改元景炎,复以文龙参知政事。八月,漳州畔,以文龙为闽广宣抚使讨之。又命文龙依前官充闽广宣抚大使,于是殚家财,募万兵,即兴化军开阃,遂发民兵自守,元兵至,被执,械送至杭州,不食死,时景炎二年(1277),年四十六,谥忠肃。”

秉承“健康快乐”之理念,热忱欢迎朋友们莅临体验与互动,山人生态文创园、山人艺术馆、健康俱乐部与弹弓俱乐部将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让您乐在其中!!!
热线电话:0594-2580799
微信号码:13215051899


乘坐公交车路线:202路车、K02路车丁立威,到东南村站下车,走两三百米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