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艺做班主任,方向比方法重要-特色班级发展杂谈

做班主任,方向比方法重要-特色班级发展杂谈


主帅无能,累死三军。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师生共同生命的编织者,某种程度说,一个好班级就是一个好班主任。什么样的班主任就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创建什么样的班级文化。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模式下,班主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从我们现在的实际来看,班级管理依然还存在诸多漏洞,班级文化基本属于空白,对编织共同生活的认识更是为零。
班主任工作亟待加强、提高。
现在班级存在问题是:纪律松弛蛇灵降,学风不浓;学生自觉性差,集体荣誉感淡薄,个别淘气的学生还存在旷课、逃课现象。
班主任存在问题:重视抓纪律,忽视抓学风;重视抓几个淘气的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重视“管”、“堵”,忽视“理”、“疏”;控制、约束、训诫多,引领、疏导、表扬少;充当“救火队员”多,“宣传队员”少。
班级管理目标满足于学生听话、不捣乱,没有长远规划。大部分措施只是凭本能性的“条件反射”:跑了铜镜反应,找回来;不听话,就批评;再违纪,就告家长;不交作业,就留下。班主任工作成了纯“体力活”,拼时间、拼体力、拼力量,没有多少技术、艺术含量。
班主任更没有把班级当成家庭一样来营造,没有去有意识编织师生的共同生活,没有让班级刻下自己的生命烙印,师生没有组成一个幸福的、有共同“密码”的“共同体”。
本周,我在毛道学校和毛阳学校中心校专门开会谈了班级管理。回到番阳学校后,我一直琢磨,原因何在?
原先我认为缺少的是方法,但我终于发现:方向比方法重要。

不同的郎中开不同的药方天问三誓。
从王晓春老师科学主义的研究思路推演开来。我们的班主任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不能对“现象”背后的问题进行“确诊”,二是开不出有效的“良方”。
问题在哪里呢?
运用杜威的思维“五步法”来分析:
1、班主任遇到班级中出现的问题(困惑)。
2、确定问题的根源(原因)是什么。
3、根据问题的根源,提出种种假设的对策或方法。
4、对各种对策或方法进行评估。
5、实施确定的方法来加以验证。
通过一个例子来了解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第一步,遭遇困惑。发现一个孩子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课,喜欢做小动作并交头接耳说话。
第二步,确定原因。面对这样一个“困惑”,要确定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1、因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2、已经掌握了知识,没事可干;3、习惯所然,没有养成持久专心致志做事的品质;4、自制力差,挨着一个爱搞小动作的同桌;5、喜欢带零食或其他小玩具;6、多动症。
一个一个分析这些可能的原因,最后确定问题的原因是:习惯所然,没有养成持久专心致志做事的品质。
第三步:提出假设。根据这个问题,提出各种假设的对策:
1、批评教育;2、给他将各种关于优秀品质的故事;3、通过课堂提问、暗示等手段提醒、制止;4、耐心辅导六指金环,帮助克服学习中的困难;5、提供图书阅读,通过阅读,培养专心做事的品质;6、体罚。
第四步:对各种假设进行推断、评估。
1、批评并不能真正改变习惯,而且他已经对批评习以为常,所以不会管用。2、讲故事,但他对这些故事理解不了,也不会触动内心。3、课堂及时的制止是必要的,但仅靠这一点,不解决真正的问题。4、帮助他克服学习中的难,提出目标,并耐心辅导,这样他才能逐步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是长久之计,考验老师的耐心。5、提供图书阅读,虽然见效慢,但从兴趣入手,是改变的有效办法,但需要提供合适的书,需要老师参与,需要时间。6、体罚和批评一样,只治身体,不治内心,放弃这种办法。
经过这些分析、对比,发现虽然第4和第5两种办法见效比较慢,但还是治本之策山谷两日,可以选择,同时第3种办法作为辅助办法也要采取。
第五步:实践验证。实施选择的方法,用实践来加以证明。
如果再出现困惑,那么再运用“思维五步法”从头到尾再分析宋英杰老婆,这样循环往复,直到解决而止。
这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遇到“困境”而运用思维“五步法”来分析的全过程。
王晓春老师一针见血指出,作为老师,不能只是说一个现象何沛函,然后就问怎么办,而应该是说一个现象,然后现自己分析几个可能的原因,然后分别说出对策,然后再来探讨这样的分析和对策是否合适。作为老师,观察现象---分析原因----解决对策,这是老师工作的三部曲。


通过这样的分析,会发现班主任专业化不足的问题。
其实不止老师们,即使是许多老师也缺乏从专业化的角度来分析日常班级问题。大部分是凭经验或直观感受进行分析并采取对策陈昊然。即使有效也不会分析其背后的原理,而只是保存到自己的“经验”库中。如果没效,也不反思,而滑向抱怨、无奈、放弃的方向。
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上周孙艺,我连续在毛道学校、毛阳学校和番阳学校开会传授管理班级的方法,我提出了班级管理“三境界”之说:纪律约束,民主自治,文化引领。
对于“民主自治”,我提出,制定班规要反复酝酿,民主投票表决;执行班规,要选好、培养好学生,达到学生自治;修改班规要慎重、制度化。班级制度化管理宜粗不宜细,多激励、表扬,少惩罚、批评。制度化管理要把班主任解放出来。
对于“文化引领”,我又提出三措施:1、构建文化载体,精心酝酿班训、班徽、班歌,并对教室文化装饰;2、打造文化宣传阵地,班会要有主题,要策划;3、通过共读,形成师生交流“密码”,渗透文化。

之前我侧重于从方法上指导大家,但最近我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发现如果方向不明,仅有方法是不够的。方法总是死的、固定的,如果方向不明,那么就会出现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式的死板教条贵花田。
一些老师谈自己班级管理,殷祝平从来没有谈自己如何想方设法去探寻现象背后的根源,从来没谈到自己如何想法设法去寻找有效办法。
打个比方,看病要对症下药,我们一是确诊不了“病症”,二是针对病症,下不了“药”。许多班级的问题源于老师“头痛医脚”,错误的诊断导致错误的治疗。
办法从哪儿来?得向别人学习,向书本学习,而不是闭门造车、苦思冥想。
这就是方向的问题。
如何才能发现表象背后的“真相”呢?我很少看到老师们从教育学、心理学著作中汲取原理,很好看到老师们去名家哪里寻找“窍门”,很少展开调查,进行实验来获取“真相”。
我们的经验是有限的,知识是匮乏的,如果不积极学习,不去“充电”,那么总有黔驴技穷的时候。
为何会这样呢?因陷入日常的琐碎工作中不能自拔,没有给自己留下“充电”学习的时间,或者说是没有学习的意识,所以也就没有学习的目标。
一句话,如果班级存在的问题,根源于班主任的不学习。
王晓春老师说,新当班主任的老师,除了应对学校交给的任务,要有自主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提升自己。优秀的老师是做减法,不优秀的老师是做加法。每天要反思,最好记随笔。
现在网络很方便,大家先可以百度一下魏书生、李镇西、王晓春、万玮等教育专家,看他们有何管理班级的妙招,虽不可全盘照搬,但可借鉴、启发。更需要不断翻开我们手头有的《给教师的建议》,从教育学的原理来判断一个学困生是如何形成的,什么才是帮助他的真正的“灵丹妙药”。

是不是做到以上这些就万事大吉,大功告成呢?
昨晚刘晔楠,我看了一部《街头日记》的电影,对我有极大的启发,发现自己的认识之前的认识还是不足的。
这种认识对我而言是方向性的变化,而不是方法的汲取。这种认识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王晓春老师的局限性所在。
我对班级工作的认识从“管理”的层级上升到了“师生编织共同生活”的层次。
如果师生不能编织共同生活,不能组成一个有共同语言的“共同体”,那么仅靠外在的“管”和“理”,永远不可能解决真正问题。
关于这些认识,我写了《街头日记》观后感,大家可到我的空间中观看。
想到这些,其实我更想开出一系列的书目和电影,先编织我们的共同生活。
书籍如:《小王子》《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爱心与教育》等。
电影如:《放牛班的春天》《蒙娜丽莎的微笑》《生命因你而动听》《死亡诗社》等。
怎奈我们时间有限,只有一个学期的实习时期,无限的畅想受限于有限的时间和空间。
但这不妨碍我们去努力突破,努力构建。生命就是这样,总是在不断突破种种局限中凸显生命的价值、力量与尊严。
你我共勉之!
来源 | 作者专著《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一个新教育教师指导大学生支教的行与思》





你我一起努力,共筑特色班级
特色班级发展杂谈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 :gxstfzjt
用特色彰显个性,用特色引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