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子夜读丨那些年,“交心掏肺”的小纸条里藏着的秘密-温州日报

夜读丨那些年,“交心掏肺”的小纸条里藏着的秘密-温州日报


本期作者:祖欣丨今日主播:Alinda

2018年,浙江大学新闻系(老杭大)新闻系建系60周年,同学爱国约我写点什么,记忆闸门打开了……

1986年7月15日。毕业前夕。6栋208寝室,白纸黑字的,我和夏木(林荫夏)立下字据一张——
约法三章:此后十年,不得无故中断联系。包括每月至少一信,通告书讯及各方信息,利用夏木在电视台工作之便利,及时介绍新型录音带等。文末有个括号,注:新型非时髦之称也。
写在浙报(实习单位)15×14格稿纸背面的这张纸条,我珍藏至今,上面,还有同班宋梅同学签下的证人大名。
就这样一拍两散,告别校园,聚少离多卅余年。
我们是改革开放后杭大中文系首届新闻专业学生,12名女生,28名男生。班里最大的1960年出生,最小的1966年,大部分同学,少儿时期身处中国当代相对封闭的时代,迈进大学校门,开启了对书本、外界的热烈向往之门,仿佛听到了整个世界的召唤。我们几个女生,尤好玄想清谈,喜欢纸上交流。老蔡回忆,大学时记得最牢的是,她和我一床之隔,相约什么活动,还互相递小条子。上述“约法三章”,在记忆里就很有那么一点仪式感。

印象比较深的,入学第二个月,北大知名教授、鲁迅研究专家王瑶携《现代文学中的民族传统》来中文系讲座,时年68岁的他,不曾想7年后匆匆驾鹤西去; 大三的时候,开了一门欧洲近代音乐史的公选课,这门课由省文化厅副厅长毛昭晰主讲;以高扬人的主体性、崇尚康德、倡导美学而著称的李泽厚,在讲座时引发“躁动”,因为,形象言谈与其著作、美学不太相称,落差好大……那时李万姬,听讲座记笔记是常规动作,讲座后对一些观点的认知彭映梅,则会引发辩论,话不尽兴,纸上再谈兵。可惜,当年对话的一张张小纸条没有保留下来。
那时的纸条,没有时空概念,内容五花八门。

应用文课上着,一张小纸条递了过来,是夏木的。

“失去自我是否命运之必然?”
“宏观角度,是。微观角度,倒未必。”
“敏感是否一种美德?”
“敏感是一种素质,安南子文明人的素质杨廷鹤,仅指文化带来的文明。”
“宽容是一种美德么?”
“某些人身上是美德,某些人是修养,另一些人身上却是一种懦弱”
“你身上呢?(请原谅我的直率!)””
……
还有关于恋情的“私语”:
“我隐隐觉得,我的爱情一定会使我燃烧,让我融化的,我小心地避免着不必要的‘起火’。”
……
这些交心掏肺的对谈,带上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份独特的痕迹,自由而迷茫,充实又空虚,满怀期待又踟蹰犹豫……
我们班12名女生,开始住11幢5楼,后来搬到旧楼6幢,分居208、215室。
印象里,215蛮有点“火炉”的味道,时有唇枪舌剑,旋即欢声笑语,风风火火,无拘无束,这份激情的动力,首推来自温州的Apple。她总是脑洞大开,各种点子,谋划的智力开发公司,我们寝舍5人报名响应;提议创办手抄小报,全班女生乐在其中。Apple写得一手漂亮好字, 报头“长林丰草”,就是她题写的,发刊词好像也是她谋划的。这本手抄报,内容多是随笔杂感一类。
208则相对“清凉”。寝室里常常是安静的,读书的,抄笔记的,巧手做女红的,她们雷打不动的一个消遣是打扑克,三四人一组,君子打法。你冷不丁走进去,最常见的一幕是歌声、读报声、打牌声有序进行,互不相扰大街小巷造句。
“火炉”里的我有时溜进208,找夏木、宋梅她们清谈,面聊不尽兴, 纸上续文章。记得讨论电影《人生》观后感,208谴责高加林,同情刘巧珍的居多,215的,则更同情甚至欣赏高加林。

当然,我们也不总是“形而上”, 新闻班嘛喀秋莎吉他谱,大部分时间是活跃的。某天课后,大家雅兴,不!“武性”大发,跑操场上打篮球,Apple球风凌厉,阿琳身形灵活,争夺间,夏木抓着陶红手不放,我则抱球鼠窜。好几个人都负伤了,老朱伤势最重,小腿淤青一块,Apple的脸被谁抓破了宋老六,我疑心是我干的,因为女生中就数我的指甲最长……
远在美国的夏木说王学圻怎么读,年轻时太在意自己和别人的种种感受,总想着去捕捉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说到底还是经历太浅却总奢望某种深刻。现在回想,当年还真有点自以为是。
还记得选修课上,Apple悄悄递了一张纸条给我和老蔡:“如果你是浮萍,我愿送你一江春水。”她说,你们以后毕业留念的时候就给我题这个。

我们笑着随手涂下:

——如果你是浮萍,我愿送你一张捞网。
——如果你是浮萍,我愿变成狂风巨浪,将你送往天涯海角领略浪迹四方的滋味邓永佳。
——如果你是浮萍,我愿送你一只大白鹅,让它吞噬你,变成我的盘中美味……
真是任性,纯属戏题。看出来她当时有点不高兴。
Apple大学毕业考上中国人民大学郑兴东教授研究生(代培),再回老杭大新闻系任教。我们都觉得她个性鲜明,聪明有趣李霹雳,温州味十足,但我后来在温州三十年,再也没有遇见第二个像Apple那样的温州人。
2014年,Apple走后十年。清明节后,我和同届校友阿燕去了她在温州瓯北小镇山上的墓园,那里芳草萋萋,安静下来,能听到不远处的江水滔滔声,世事如风过耳,满腹相思沉默……
当年我们常去追究活着为了什么,和夏木们无数次讨论形而上的哲学话题,回头看,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名?陈杏衣利?还是什么别的东西?
对抗纷繁世界的最大力量,源自什么?软则韧,硬易折。在你别无选择之前总有许许多多的选择。当然,在自己的世界里安息,也未尝不是一种小确幸。

我比较乐意回到毕业十年这个点。
那时,大家不似今天这么匆忙,生活相对简单,联系也多。
那时,老郭萍不似今天深居简出,游离班圈,她是女同学的信息发布中心,杭城逗留中转站。
那时,老蔡还没遇见她的真命天子——一名专攻青少年心理的教育学硕士,不改冲淡之风,闲来埋头写信记日记,名言是“人生就是一场私密的旅行”。
朱冬菊大姐回义乌老家过年,下榻新华社浙江分社招待所,我恰好也投宿其间,上下楼住了两天居然互不知情。谁说人生无处不相逢,偏是相逢擦肩过。毕业32年了,我和大姐才见过一面。
日子一天天飞薄巧慧。
应玮琳远嫁苏格兰后,我们的联系慢慢稀落狐火锦卫门,今年回杭州,电话通了几次,终究没见面,在我觉得她是洋人般客气起来,某天翻晒那些年的信笺,她的信最厚杨树人家,也多。
转眼2018年。
4月出差宁波。在装修一新的报业大楼里,做副刊的红雅电脑前调出她新写的洛阳游记和几首七律,她喜欢古诗,喜欢徒步,常有涂写雅兴,这家伙居然还在翻阅当年的大学笔记,为的只是给文章添点细节……
而小慧同学租赁30年的那个乡村小院,有茶有汤,有猫有狗,花花草草间,有树三四棵,一见欢喜,再见喜欢,编了理由约回国的老金再去探访,嗯,是个安顿身心的好居所马彬茵。
海桑有首诗,名字叫《想起一个遥远的朋友》,有一段描述友情最美好的状态:
想起你我站在灵魂的深处
就这样互相望着
那么简单,那么美好
如果我不是小心忍着
就要一个人笑出声来

真的。
我和夏木的约法三章早已毁约,但联系未断,偶发神经,万里迢迢也会约时间通话,和其他同学联系不多,见面更少。
虽不时常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策划:刘曜
美编:陈姣姣丨编辑:周斌杰
监制:胡恩强 尤成勇
投稿
投稿邮箱
2834135480@qq.com
投稿要求
以“文章标题”作为邮件的主题
并注明夜读投稿
邮件正文应以稿件为主
可以附件形式附word文档
注明作者的联系方式
包括电话号码、微信号等

晚安曲
风吹雨成花
时间追不上白马
你年少掌心的梦话
依然紧握着吗
云翻涌成夏
眼泪被岁月蒸发
这条路上的你我她
有谁迷路了吗
我们说好不分离
要一直一直在一起
就算与时间为敌
就算与全世界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