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世界好玩吗定义是如何形成的?-文殊狮吼山

定义是如何形成的?-文殊狮吼山
最近我洲同学们对“定义”这件事颇有兴趣,讨论火爆康敏扮演者。如何下定义,定义与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任何事物都有定义吗冯佳妮?如果一个事物没有定义它就不能被了解吗?尤其是在摄类学中讲到“色”的定义时,有人提出怀疑,认为这个定义不合理。一时间涌出这么多问题夏米米,看来我不费时间写篇文章是不行了。
首先,佛教认为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先认识具体事例,然后再对其形成相关定义,最后了解与此定义相对应的语词概念。用佛教术语来说:先了解事物的事相,再了解性相,最后了解名相。
举个例子:出生不久的婴儿,尚未掌握语言之前,认知到有这么一个女人,经常抱起自己宋医全文阅读,给自己喂奶,对自己笑,发出一些意义暂且不明的音节(我们假设这个婴儿不是圣者再来,所以他一开始必然要受胎障影响,对世界的认识属于前系统崩塌,新系统重新启动运转的阶段)。
那么这个婴儿暂时并不知道这个人的身份是自己的“妈妈”,但他会逐渐认识到这个女人对自己的作用牛小玲,会用目光追随这个女人的行动,在听到她的声音看到她的脸庞时会感到开心,手舞足蹈,乃至于如果从她的怀抱中被陌生人抱走时会感到小身板有了危险而哇哇大哭。这些表现说明,婴儿已经认识了这个女人,也就是说,此时婴儿已经了解了“妈妈”的事相,即使他还不知道“妈妈”这个名词。
在他心里,这个女人={一个对我很好的,会抱着我笑,几乎花费了全部精力在我身上,会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给我喂奶,洗澡完美世界好玩吗,换尿布,对我说着我听不懂的话雷吉·李,哄我睡觉,长得很好看的女人……}
这个定义也许不一定正确,但对这个婴儿来说,这些是他目前对妈妈这个人的印象汇总,等于是他自己对妈妈这个人的模糊“定义”。
也就是说,妈妈这个事相,在这个婴儿的心里,就是属于上述{}里那些印象的集合,仅管此阶段在他心里没有任何词汇去形容和表达,但他能够有效了解这些内容,比如某些动物,虽然并不掌握人类的语言,但不妨碍动物对人类的事物有各种正确认知和反应。
当这个婴儿到了会说话的阶段,学会了“妈妈”这个名词,当他呼唤“妈妈”时,“妈妈”这个名词和前述定义相连,巩固在他心里,从此在他的认知里妈妈的事相、性相、名相一一对应联系,随着认知能力的增长,他对妈妈这个名词的概念、内涵、外延、意义等等了解将更为深刻黑道天涯。
佛教认为若要对一个事物下定义,特洛伊希文必须满足八个条件,意即名相(事物)和性相(定义)的关系必须满足相互周遍关系,即必须同时相互满足“是、不是、有、没有”这四组条件,比如无常的定义是:刹那。意即:
1、若是无常,定然是(周遍是)刹那。
2、若是刹那,定然是无常。
3、若不是无常,定然不是刹那请假神器。
4、若不是刹那,定然不是无常。
5、若有无常,定然有刹那偷情耗子。
6、若有刹那,定然有无常。
7、若无无常,定然无刹那。
8、若无刹那,定然无无常。
其它定义可照此八周遍类推,比如瓶(事业瓶)的定义:鼓腹卷口有底高杏欣,能装水者。柱的定义:能作撑梁功用之事物。
现在说说色的定义:堪为色。(色是色法的意思,可以约等于“物质”这个概念。)
在有些人看来,这个定义是在西方逻辑学系统中不允许出现的错误,即不能对定义“同语反复”,也就是说不能用同样的字眼来解释一个语词。这是因为西方逻辑学的认识论与东方佛教哲学的认识论存在着区别。
佛教认为,若是了解了“堪为色”这个定义的人,不一定了解“色”这个名相,先了解了色的事相,比如山水、屋舍,瓶柱,声音,香味等等,然后了解色的定义信赖铃音,最后才能将色的名相与之相连。
而西方逻辑学认为定义不能同语反复的原因主要是假设人们并不了解定义项,即人们此时对定义和被定义者都缺乏了解,甚至是陌生的,所以同语反复不能用来帮助人们了解这个被定义项。
假如对“聪明人”下的定义是“聪明的人”,这就是一个不合规范的定义。因为这个定义对了解“聪明人”这个名词并无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这一点佛教也是同意的,因为不存在一个不了解“聪明的人”的人同时也不了解“聪明人”。
但是,佛教哲学认为,堪为色的色,和作为名相的色,虽然字面意义一样,但是了解堪为色的色,不一定了解名相色的色。所以,在这层意义上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打个比方,认识苹果的种子,不一定认识苹果。很多人认识葵花子,却没见过向日葵一样。
色的定义是“堪为色”,白话意思是“具足成为色法的条件的事物”中加枫华,其实要真正彻底了解这个定义并不太容易,因为你必须了解归纳所有成为色法的条件,同时排除掉所有非色法的特征。所以当你真正了解什么是“堪为色”之后,你才能把它与“色”这个名词相连,才称得上你真正了解了“色”。色不好了解,色即是空就更难了解了。
有人将“质碍”或“变碍”作为色的定义,那么问题来了:但凡是色,皆有质碍或变碍吗?这个定义满足名相与性相的八门周遍吗?无表色有质碍吗?——留待大家去思考胥栩。
最后顺便贴一下我洲同学辩论(胡侃)之欢乐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