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扇睫毛膏关于吴式太极拳步法训练的问答-心路太极

关于吴式太极拳步法训练的问答-心路太极
关于步法训练的问答
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 2011-01-25 19:53:40 作者:关振军 来源:《吴式太极拳》2010年第2期 文字大小:[大][中][小]
◆ 广东张先生2009年12月29日问:
最近看了您发表在《吴式太极拳》会刊上的《吴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法》一文,文中练法部分“移步六拍下盘功”,说到第四拍,前脚放平时,重心不前移。这个方法是否同样应用于套路练习?我觉得前脚应随重心前移而逐渐放平直至落实,是否妥当?
关振军老师答:
附:移步(迈一步)六拍下盘功
练出下盘功夫是学好吴式太极拳的基础。太极拳动作“进退须有转换,往返须有折叠”。脚下动作“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抬脚迈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要从走步练起。跟我练拳第一关就是走步。每进一步,左右脚交换一次前后位置,必须严格地按六拍进行。如从左弓步变为右弓步:第一拍轻提右脚,使脚跟离地约两三公分;第二拍像抽丝一样,右腿向前运行,使两膝相贴;第三拍轻轻地迈出右脚,脚跟着地不着力;第四拍松肩沉胯,右脚放平,身体重心不能前移,此动最难未来教父,有人初练时,左腿都会打哆嗦;第五拍屈右膝重心前移;第六拍右脚下踩,左脚后蹬,形成右弓步芮呈和。这就是迈步如猫行的具体练法。这样练步,腿劲增长很快。更重要的是能克服“跳坑”等毛病,为今后推手技击的铲劲打下基础。这样练下盘功夫,学员们反映非常之好。
我明确地告诉你,在练套路和推手时都要坚持这种步法。在旧时武术界有句谚语:“宁传十手,不传一口。”老师不会把关键技术的理法轻易地讲给学生,我今天是反其道而行之。我教拳时一定要把拳理讲透彻,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练拳才会有体悟,进而又有心悟,功夫才易于上身。
为什么必须坚持这种步法训练呢?
一、增强大腿前节之力量,为“四两拨千斤”打下坚实的基础。
你在2010年2月11日来短信息说,已经严格地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了,而且感觉到进步很大,同门同仁也说你的拳架有了很大改进。你经过了两个多月的练习,想必是腿劲已有很明显的增长,并已越过疼痛期了,应该是已进入了迈步轻松自由的阶段。
关于大腿前节力量锻炼的重要性,在太极拳谱中有详细的论述。清代李亦畲太极拳论说,大腿前节有力是“四两拨千斤”的基石。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不是空话,是要有充分条件的,李亦畲把“四两拨千斤”的条件分为九层功夫。(见《太极拳谱》第69页)
“能引进落空,(才)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就)不能四两拨千斤”。
1.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
2.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
3.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
4.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
5.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
6.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
7.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
8.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
9.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
这九层功夫最后落实到“两股”前节有力。
运用的要义是:劲起于腿根大故宫第一部,变换在腿,含蓄在胸,主宰在腰,运动在两肩。(如无两股前节有力之基础,便不能做到松开两肩,气向下沉。)
这样与人交手,则“触之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经过实践证明,一(移)步六拍的步法是锻炼大腿前节力量的最好的方法之一。没有经过这个基础训练的人,就不可能有高超的太极技击拳术。
二、关于太极拳的抛击、拔根与铲劲训练。太极拳技击的特点之一是抛击,把对方拔了根之后而扔出去。传说当年杨露禅在京城与人比武时让人在场子边上架起绳网,击打之时把人扔到网中,以免摔伤。就像是铲土机,把土石铲起来,再装到车上一样。我习惯地把这种拔对方的根,拿了起来再击出去的一连串动作形成的劲路叫做“铲劲”。形成“铲劲”的关键一环,就是一步六拍之第四拍。向前进,前脚迈出,身体保持重心不向前移,而先向下降,把脚放平之后,再屈膝弓步重心前移。这时攻击对方,作用到对方身上的劲力,就能把对方的根拔断掀起,抛击而扔出去。
正如《武谱》所云:“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见《太极拳谱》P50)你自己用两种迈步方法多做几次实验,便可体会出其中的奥妙来。
用我讲的方法,在套路中搂膝拗步可把对方击出,四角穿梭可把对方打出几米远,搬拦棰也能把对方打起来飞出去。这是因为此种步法,形成的身体运动轨迹是一个下弧形。按力学原理,这种运动有利于把对方铲起。你有兴趣可读一下我的《关于裆在下弧的讨论》,首发在“培生太极文化”网上,《吴式太极拳》(会刊)2008年第二期也转载了此文。
三、开胯,预防股骨头疾病。
近年各地冒出了不少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专科医院,电视上广告频传。可见这种疾病大有蔓延之趋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患上这种十分讨厌的疾病呢?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坐姿增多,髋关节用力的动作减少葛洪苦学,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国传统医学的观念认为,人的器官,“用之则兴,不用则废”。大腿股骨及胯关节,运动减少,不大用力,气血对其的供应自然就会减少,久而久之其功能减退,其组织就会衰败,恶病就产生了。
太极拳一步六拍的练法卜桦,行进时前脚放平时,身体重心下降而不前移,这时后腿之髋关节处要承担全身体重,会产生疼痛之感,股骨头及胯骨臼窝周围的骨膜、筋腱、肌肉、血管都会抻拉,紧张工作。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它的功能增大,长了劲,各种运动都能轻松自如,无疼痛感了。武术上把这个过程叫做“开胯”尸环。
因胯的运动量增多增大陆维梁,人体的气血就会增大供应,气血充足,经络畅通。器官健壮艾儿长靴,自然无病。西医上的名词叫营养功能和代谢功能加强了,病自然也就少了。
所以说打太极拳采用一步六拍的步法不仅技击上有妙用,而且能预防难以治疗的股骨头疾病。
除了上述三点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这种步法有利于太极拳的“沉气”训练。因“沉气”是个全面综合的问题,限于篇幅,这次就不细谈了,以后有机会再专题讲述。
以上几个方面,从健身功效和技击作用来看,此种步法之训练,乃是太极功夫上身的基石,舍此便无法真正进入太极拳之门庭,更不用说登峰造极了。
你所说的,在盘拳进步时“前脚应随重心前移而逐渐放平至落实”。这是目前多数人打拳时采用的移步方式,对于只求活动活动身体,并不追求太极功夫的人来说是无可厚非的。这样打拳,打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有功夫上身。他们脚下无根,与人一接上手气就上浮,上重下轻,身体乱晃。不用别人打他,他自己都站不稳,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不可胜数。从训练太极功夫的角度来看,你所说的行步法是错误的,此乃盘拳的大忌之一。太极拳界的老拳师有句行话,把这种错误的行步方法叫做“跳坑”。你这种行步之法比我教的一步六拍之法要省劲金马岛,不费力,又无腿疼之苦。然而这种步法,极易产生重心前倾,练不出“沉气、开胯 、铲劲,大腿前节有力,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来,练到终极也不会有什么功夫。对于一般普通的太极拳健身者,我们不必苛求他们严格地按照什么规矩练拳,他们能够做到天天活动身体,又能愉悦心情也就算达到健身的目的了。
当然,他们之中若有人能按照我所讲的步法要诀去修炼,其健身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这种步法训练,初学时是很吃力的,开始走步时腿疼难忍,即使有老师监督,初学者也很难把要领做到位。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学太极拳,经过二十多年,到了八十年代中才悟出此种步法训练的奥妙,从而下苦功夫练习。那时北京紫竹院公园长河上还没有永久性的钢筋水泥桥,只有一座临时性的铁板桥,人们走在桥上会发出当当的响声。我早上在公园还没进人时,先到这座桥上练步。铁板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前脚下落时,重心稍有前移,脚上有一点力,桥上便发出声音,那就得纠正从新来做王洋爱傻笑。我最后练到走过铁板桥一丁点声音都没有。拳友们赞叹开玩笑说十六夜秋,“你都能当贼了”。直到那时候我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旧时,对于这些练功中的关键方法是秘传给得意弟子的,叫做“法不传六耳”,老师要择徒一对一地暗中口传。密扇睫毛膏现在我把秘诀都公开了。不知你注意到没有,沈佳润我在文章中特别强调说,我给大家讲的是“吴式太极拳”功夫上身的几个要诀,不是一般地讲授套路动作。要诀公开了,其好处是便于传播,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因为人们得来的太容易了,就不重视了,就拿它不当一回事了,有些人只是看看,知道一下而已,并不认真地去做。轻易得来的东西,也会不知珍惜。
你若真想在太极功夫上有所造诣,那就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按照我教的方法去练,坚持数年必然有所成就。  20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