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开始,无论是好是坏,而九原岗北朝壁画墓的发现却有着一段令人唏嘘感叹的开始。事件的开始由“盗”这个讨厌的字眼带来,而这个字伴随着墓葬发掘的始终。
九原岗墓群是忻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忻府区北起逢家庄村,南至兰村乡下社村,西起大西高铁,东至旧108国道的范围内,在此范围内,地表现存的高大封土堆还有5个,封土堆的底径40—50米,高度5—8米。
(图一 封土堆)
从上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5座大墓陆续遭受盗掘,封土堆旁遍布盗坑,此次发掘的墓葬是九原岗墓群被盗比较严重的一座。九原岗北朝壁画墓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兰村乡下社村东北约600米处,北距范野村800米,西距108国道1500米。
一、探寻封土下的秘密
2013年春,山西大学一名考古研究生在当地做调查,在看到平整宽阔的土地上矗立着高大的土疙瘩时药手回春,他便向土疙瘩前进,近前一看,土疙瘩上有洞,凭着专业的直觉,他怀疑这是一个盗洞,而这个高大的土疙瘩是一座大墓的封土堆,随后他向考古部门报告了此事。
2013年3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闻讯后,立刻派人赴忻州终极西游,与忻州市文物管理处组织人员实地调查。张庆捷研究员等人详细考察后,确定此处是一座大墓,随即找人进墓室察看情况。盗洞很小、很深,仅能容一个瘦人进去,当时,给他身上绑了根绳子头向下拿着相机就进去了。由于墓室里面缺氧,不能久待,艰苦地爬进去之后,照了些照片就上来了。上来后他激动地描述着自己看到的景象,打开相机让在场的人见到了墓室内的神秘面纱。他说,墓室内虽然黑洞洞的,但还是能看到墙上有壁画,通过照片,也能够看到墓壁上有青龙、三足乌。
(图二 初露锋芒)
看过墓室内的照片,既感到激动,又有点失落,激动的是这座墓规格应该很高,但是遭盗劫严重,室内壁画所剩无几。根据我们的钻探迷离三角,墓葬的规模比2000年底发现的徐显秀墓还要大,我们把希望都聚集在墓道的壁画上,并期盼着盗墓贼能够留下墓志和随葬品。
在上报省局、国家局,得到批准做抢救性发掘后,2013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忻州市文物管理处组成联合考古队,并且还特邀太原市文物考古所文保室参加此次发掘。
二、揭开大墓的神秘面纱
6月的忻州正是考古发掘的好时候,考古队制定了发掘计划和保护计划,由于担心在发掘的过程中会损坏壁画,要求不论是领队还是技工还是民工,都要小心翼翼。
6月下旬,探方内发现了白灰线,仔细清理平面后,墓道边线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墓道长约31米,宽约3.5米。随后就是墓道的清理发掘工作了。在对墓道小面积的解剖中,发现墓道的做法很特殊,事先挖好很宽的墓道,然后在墓道两侧各砌起一道有三级台阶的土坯墙,从上向下把墙面分成四部分。再在土坯墙内侧一面涂抹一层掺有麦秸的黄泥,黄泥表面再加抹一层厚度约0.5厘米的白灰,形成地仗层,最后再绘画。值得注意的是,墓道壁画地仗层卷向地面。在小面积解剖过程中发现壁画后,我们更加注意对壁画的保护,因此在靠近墓道壁面的地方仍然保留了10厘米—15厘米厚的填土,准备发掘到一定程度后再清理。
(图三 墓道和封土堆剖面 )
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平面呈长方形,长3米,宽1.95米,高3.2米。拱形券顶。甬道南端原有砌石门,现仅残存石质门楣和门额。门额上方,砌一堵门墙,北西兰口宽3.37米—2.5米,高6.47米,用以绘制壁画。墓门上方还砌一道墓门墙,极为罕见。
沿甬道往北是墓室,墓室砌筑于方形土圹内,平面为弧边方形,东西5.9米,南北5.75米,高约8.4米,穹窿顶陈惠儿,四壁厚0.45米。墓室四壁原均有壁画,现大部被破坏殆玫瑰之战尽,仅顶部星象图保存较好。
当发掘至墓道开口出露时,为了保护墓道、墓室的壁画,考古队经反复讨论后决定在墓道上方搭建钢结构彩钢大棚,并安装监控、警灯,安排专人负责工地保卫工作,还请当地公安不定时在夜里巡查工地。搭建大棚一是为了保护墓葬,减少人流量的进出;二是为了保护壁画,减少阳光、空气、水对壁画的破坏;三是可以减少雨季对墓葬的影响,同时还便于发掘、保护。搭建彩钢房后,墓室内的光线变得更暗,队员从别处拉来电线,安装灯具。
(图四 搭建大棚)
2013年10月,墓道的发掘工作大面积展开,但是发掘仅20天左右和妻生财,墓道西壁自南向北第二匹马出现面积较大的轻微霉斑,当时采取物理清理,喷洒1‰霉敌后基本稳定。
随着发掘的深入,秋风渐起,气候慢慢地转冷,为了更好地保护壁画,考古队利用地龙原理,为大墓修筑了取暖设施。借鉴以往考古工地的经验,我们采取了室外生火,在大棚外垒砌地炉,使暖气通过钢管烟道经过工作棚内部东西两侧,必要时覆盖墓道的措施。这样,墓道内的温度就可以不受寒冷天气的影响,基本保持在10℃左右,保证壁画能够安全过冬。这样做的好处,首先,使墓道壁画不会因温度大幅度变化而导致壁面干裂脱落;其次,可以使壁画颜色保持较大程度的鲜艳,不至于褪色掉皮;再次,由于保暖作用,减少了壁画病害的产生;此外还可以给清理工作带来便利,效果也是很好。
墓道壁画清理工作进行5个月时,由于墓道保护棚门向南开,冬天取暖的分布也受到局限,墓道南半部分出现大面积泛盐,部分盐害已在壁画表面附着了较厚的一层,甚至存在轻微的钙化现象。此外,叠压断裂带周围重新出现较严重的白灰层地仗空鼓,已勾勒的边缘重新出现开裂,主要是由于白灰层内外干燥系数不同造成的。
在发掘壁画墓过程中,壁画出现上述病害都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即使在发掘的同时对壁画采取保护一些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多彬冥婚,当时采取的措施仍不足以应对巨幅壁画的保护。为此,我们多次邀请专家会诊。
(图五 清理壁画)
三、妙手慎心为壁画搬家
忻州九原岗墓葬壁画经过2013年9月—2013年12月边发掘边保护的方法,做了现场保护后,壁画结构基本稳定,但壁画白灰层地仗与麦秸泥地仗存在比较严重的叠压、错位、空鼓等现象,并且还在不断发生变化,环境的改变使壁画表面泛盐、霉变等病害重新出现。为了安全稳妥地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2013年12月24日,我们邀请了众多壁画保护领域的专家举行座谈会。经过翔实的现状调查,严谨科学的分析、认真仔细的现场试验及试验性修复,严格遵循国家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设计了一个壁画揭取保护方案。
在壁画保护中,草木根系满布整个画面的正反面,部分粗细不等的根系穿梭在白灰层内外,细微的草木根系呈蛛网状布满白灰层背面,也造成白灰层地仗与麦秸泥地仗的疏松甚至分离,很大一部分依附墓道夯土支撑,所以,在壁画的保护中,需要最大限度剪除草木根系后恢复白灰层的稳定。
白灰层地仗表面附着的污尘,部分已钙化,给清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经过反复实验,采取竹签从各方向反复剔除的方法。针对白灰层地仗错位叠压、错位引起白灰层与麦秸泥地仗分离的情况,采取直接在叠压边缘实施棉麻泥沟边加固的方法。白灰层地仗酥碱,在墓道三、四层比较明显,局部壁画在故人下葬前就已被损伤,修补痕迹明显,修补后的材料非常脆弱,几乎100%已与原白灰地仗分离。为最大限度保留所有原始信息,以每平方厘米为一个单位,逐步剔除。
针对壁画出现的不同病害,我们分步、分类进行了治理。简单来说,就是对壁画表面实施全面清理,对壁画地仗空鼓病害采取点状灌浆的方法进行治理,对壁画表面的霉斑物理剔除后再用化学溶液进行处理,对壁画盐害进行脱盐处理,最后加固、封护。
壁画的揭取十分复杂,为此,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事前的准备工作都要精确到毫米、微克,确保最大限度地使这些珍贵的壁画留存于世。
这次工作有两个特点比较明显,一是以壁画保护为主。发掘工作刚开始,太原市考古所壁画保护组就配合发掘工作采取了保护壁画的措施。每发掘数十厘米,壁画保护组就做好数十厘米的保护工作。上层壁画粉碎情况严重,保护组则对壁画碎块一一做了临时加固、对壁画颜料做了封护、对壁画表面自然和人为病害做了记录与分析处理。同时使用干湿度测试仪对壁面的不同颜料、不同区域进行跟踪监测。总之,这次发掘是一边发掘一边保护,发掘进度虽然缓慢,但是发掘出的壁画均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壁画信息的多手段采集,我们与浙江大学文博学院与山西晋之源两家公司合作,每发掘一层壁画,就使用不同仪器及时扫描一层,将壁画内容、颜色等信息尽可能完整保存下来。彩色打印出图后,经过专家组比较,对扫描效果非常满意,认为比传统的壁画临摹效果好,时间短,花费低,易保存。此外,为保留现场信息,还专门请人拍摄了微电影,把发掘场地、壁画、墓室、环境、过程清晰记录在案。
(图六 边发掘边保护)
四、探究古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
发掘过程中,发现除墓室西北部有盗洞外,在墓道东侧北端也有较大的盗洞,盗洞对壁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且盗墓贼还切割了壁画。墓室内四壁的壁画已经所剩无几,而残存的随葬品更是找不到一件相对完整的器皿,揭示墓主人身份最直接的证据——墓志也不知所踪,让考古队唏嘘不已。通过逐渐显露的壁画,以及残存的一些贴金彩陶俑,我们可以肯定此墓规格极高,墓主身份可能超过徐显秀。
本次考古最大的收获是壁画,该墓现存壁画主要分布于墓道东、西、北三壁,发掘时,我们注意壁画的每一个细节,要求每位清理人员都细致谨慎地处理,期间,还请来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前来指导工作陈韵伊,专家们对墓葬的等级给予极高的评价,并且对清理工作提了许多积极的建议。
山西发现的大型北朝壁画墓很多,为人们熟知的、规格较高的有娄睿、徐显秀墓等。从壁画的内容及规模来看,无论是对死后世界的想象还是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九原岗北朝大墓的壁画都比同时期的娄睿、徐显秀墓等壁画墓的内容更加丰富。我们边发掘清理边保护,一边还在研究,驻足墓道南端,目光向北,直达墓室,虽然对墓室内壁画以及随葬器物被盗毁后的惨状扼腕长叹重降巨猿,但是看到残存总面积约240平方米且精美的壁画能够幸免于难,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壁画从上至下共有四层,第一层壁画内容都是分布在流云中的奇禽畏兽、龙鹤仙人、雷公风伯等,充分揭示了北朝人丰富的精神世界;第二层狩猎图场面雄宏,无数猎人骑马在山林奔驰,驱狗放鹰,追逐围猎虎、熊、鹿、野羊,激烈逼真,再现了北朝马上民族以围猎练兵的事实;第三第四层的出行图规模很大,兵士精悍、身材高大、穿着虎豹皮服,佩刀挎弓、民族不一,夹杂着几个胡人武士,是北朝民族汇聚、部队勇猛善战的缩影。
(图七 西壁壁画局部)
(图八 东壁壁画局部)
墓道北壁绘一座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建筑,华丽的门楼、庑殿顶、复杂的斗拱、重复的额枋、特殊的瓦钉、彩色铺地砖,建筑中的一砖一瓦都描绘的形象逼真,特别是双柱式的斗拱在以往的资料中未曾见过。木结构建筑壁画在同时期墓葬中是首次发现,第一次用绘画的形式展现了北朝建筑的风采。屋顶正上方绘一火盆,左右两侧各绘一兽首鸟身的怪兽形象。
(图九 墓道北壁壁画建筑)
墓室壁画原为三层龙之帝国,虽遭破坏,但分层图像依稀可见,墓室壁画的布局基本清楚。第一层为星象图,东壁上方还残存有三足乌的形象;第二层为四神图像,形体巨大;第三层为牛车鞍马图,其中东壁为牛车,西壁为鞍马图,华盖羽伞,随行人物依稀可辨。
五、神秘的墓主 遗失的历史
残存的240平方米的精美壁画,静静地陪伴着墓葬的主人,走过一千五百个春秋;鲜艳的颜色,诉说着墓主人显贵荣耀的身世;行空的仙人、异兽,带领墓主人飞升极乐的天国;奔马围猎,彰显了马背民族的峥嵘岁月;精悍的武士队列,昭示了墓主人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
开启九原岗大墓,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墓主人显赫的身世。精美的壁画为我们揭开墓主人的真实身份打开了一扇窗,但墓志的缺失,仿佛是横亘在窗上的玻璃,墓主人究竟是谁,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能推测,通过仅有的考古信息进行最合理的推测。
北朝是血与火与铁的时代,有鲜红的热血,有激情的烈火,有冰冷的剑甲,但同时是一个思想爆炸的时代,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九原岗大墓的壁画有狩猎猛兽的场景、有佩剑背箭的兵士出行图,还有墓道两侧最上层的反映时人对死后状态的幻想高湛和陆贞,以及木构建筑壁画屋脊上祆教的圣火。
虽然我们不知道墓主人的名号、身世,但是通过墓道壁画留下的信息,依然可以抽丝剥茧返利邦,可以推断墓主人身份显赫,不是统治集团成员,便是位列三公,而出土的为数不多的贴金彩绘陶俑印证了我们的推测。
(图十 出土部分残陶俑)
时光荏苒,遥远的往事化作一座土包,遗留在平展的土地上,仿佛在提醒人们,那段历史不该被遗忘,深藏在封土之下的惊世壁画为我们勾勒出那段铁血铮铮的烽火岁月。以往山西发现的北朝大墓主要集中在如今的大同和太原市周围,此次发掘的九原岗大墓则正好位于北朝早、晚两座“都城”之间,填补了忻州地区北朝墓葬的空白,而这座大墓仅仅是九原岗墓群中的一座,田宸羽如果将这些墓葬连起来,就好像一串璀璨的珍珠项链,散发出时代的光彩。
站在墓道的南端,望着叹为观止的壁画,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金戈铁马,激情飞奔的围场狩猎,一个被遗忘的人物,身骑骏马,头戴金盔,身披金甲,手握长枪,脚蹬金靴,从火红的落日里缓缓走来。我们看不清他的容貌,不不知道他的名号,但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忘记这个枭雄争霸的大时代!
(文章来源: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发现山西:考古的故事》,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