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送鹅毛下一句关于医学,关于看病,国之名医说过10句话,令人深思!-健康时报

关于医学,关于看病,国之名医说过10句话,令人深思!-健康时报
健康时报最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2017年9月,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健康时报社主办的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上,产生了首届291位“国之名医”,在社会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
国之名医·特别致敬
国之名医·卓越建树
国之名医·优秀风范
国之名医·青年新锐
他们中有德高望重的两院院士
有大型三甲医院的优秀掌舵者
有国内各学科顶尖专家
在今年第二届国家名医盛典即将召开之际,我们选取8位首届国之名医在公开场合讲过的的10句话,谈看病,谈养生,“国之名医”们说真的太精辟了!
1
有些病被过度医疗了
韩济生,中国科学院院士
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2017年度)——
“国之大医·特别致敬”获得者

什么是过度医疗呢?“过度医疗”说的是超过疾病实际需求的诊断和治疗行为,这其中包括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
我经常到医院里去,看到有些情况,举个例子:有了B超以后,甲状腺可以查出来有囊肿,这是非常多见的。可是老百姓就觉得会不会变癌,就要求切除。这个其实大多数都是不必要的。有一个医生一上午就开13个甲状腺的手术。做医生的都懂的,这不是必要的敖听心。一个半天做13个甲状腺手术这种,实际上是过度医疗。
用B超为成人检查甲状腺,在北京地区有70%以上机会可查出有一个或几个良性囊肿。大部分医生认为可以听其自然,保持每年体检,继续观察;如有恶化趋向,及时手术,这是才是医道常规。①
2
“术后大补”是大误区
黎介寿,中国工程院院士
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2017年度)——
“国之大医·特别致敬”获得者

许多肠癌、胃癌等患者,在术后总喜欢大量进补,这其实存在一定误区。因为有些进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能够被人体吸收斯卡堡集市,而有些则不能,有一个原则就是,所有营养物质必须均衡,必须全面。打个比方,人就像一个装备车间,所有的零件都必须齐全,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就相当于各种零件,有些零件不可缺少,但有的不是必要的,不可乱装。
一些开刀的住院患者喜欢喝甲鱼汤来“补身子”,这甲鱼汤是有用的,但其实只有一部分营养物质有用,而不能全面提供患者营养。“基本营养物质有八大类华娱高手,都是人体所必需的,但不会完全存在某一种食物中。”所以营养的均衡,对患者显得尤为重要。②
3
给人看病不是“修理机器”
陈灏珠,中国工程院院士
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2017年度)——
“国之大医·特别致敬”获得者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再先进,也不能代替医生问病史、作检查,因为视、触、叩、听永远是诊断疾病、把握病情的客观依据。更重要的是,病人会在医生问病史、作检查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不少病人为了看专家门诊,往往要排上几个小时的队,好不容易坐到医生面前,医生却没说几句就低头做记录、开化验单子,有些甚至连看都不好好看病人一眼。只有在与病人的交谈和倾听中,才能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换位思考,理解病人,进而真正帮他们解决问题。
所以我一再要求学生,要把患者当作与你一样有尊严的人。病人以及家属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内心特别渴望温暖。如果不给病人以人性的温暖,把病人视作等待修理的‘机器’,那即使有再丰富的医学知识,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医生。③
4
医学是一门良心科学
葛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
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2017年度)——
“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获得者

医学是一门科学,有太多未知,我们应该尊重科学规律,有的疾病能治,有的不能治,不能治的疾病我们要继续研究、努力攻克。
有一次,一位耄耋之年的冠心病患者从外地慕名找到我:“葛医生,请你给我做介入手术吧。”我详细了解了患者的病史后说:“在您血管里放个支架,对我来说只是15分钟的事情,但以您现在的情况,没必要做这个手术。”
患者不解地表示,我们当地的医生说我的病很严重,不放支架我就活不了了。我解释道:“您的心脏病属于稳定性病变,只要不干重体力活,不赶公交车,不会出问题的。以您现在的年龄,这两种情况都不会出现。而放置支架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凝结的药物,有脑出血的风险,放置支架弊大于利。”
假如您是我的母亲,我不建议您做这个手术。正是这句“假如”,终于说动了患者和家属。
医学是良心的科学。良心就是听从内心道德的召唤,对医生而言就是敬畏生命、治病救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良心就是你如果不全力去救治病人,就会睡不好,就会呼吸不畅,就会内心不安。若不为病人考虑,而以自己的利益为先,就不是真正的医生。⑦
5
九十活不过,那是你的错
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
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2017年度)——
“国之大医·特别致敬”获得者

九十活不过,那是你的错;不到九十九,轻易不要走。
活到90岁,听起来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中国人均寿命才73岁。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不重视保健和预防。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预防大于治疗立道庭,生活中最靠谱的就是投资健康!
按照目前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最正常的状态是70岁、80岁没有病,活到90岁也很健康。每个人都应该能健康活到100岁,这才是正常的生物规律。
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报告称: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减少80%的心脑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50%的癌症,并使健康寿命平均延长10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代人一半以上的死亡是可以避免的。④
6
健康最好的方式是走路
几年前,我的健康一度也亮起了红灯流浪歌简谱,体重达到92公斤,腰围110厘米。一体检,他自己更是吓了一跳:空腹血糖处于临界值,餐后血糖升高;甘油三酯超标;B超还提示脂肪肝。而现在各项身体指标都正常了,诀窍是什么呢?就是合理膳食,坚持每天走上一万步,走掉一身病。
走路是运动的最好方式,不仅简单经济、而且是一种有氧运动。于运动,胡大一说,要记住“1、3、5、7”四个数字:
“1”:每天至少运动1次;
“3”:连续运动不少于30分钟;
“5”:每周确保运动5天;
“7”:运动时的适宜心率为170。
7
名为“看病”,实则“看人”
凌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2017年度)——
“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获得者

人体是一个整体,名为“看病”,实则“看人”。医生不能只关注某个肿瘤切没切干净,某个病灶有没有消除,而应整体考虑这个患者的身体情况张玉珊老公。医生之所以被称为医“生”王晓业,而不是医“病”,就是在提醒我们,患者来到医院的目的是希望活着、健康地走出去,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在构建系统医学的研讨中提出了医生的三条戒律。⑤
第一条戒律:医生不能因治疗导致患者死亡,或因干预增加患者死亡的概率。原则上,任何对患者有可能造成潜在危害的治疗都是过度的;医生必须在维持生命稳态的基础上尽可能避免过度干预。
第二条戒律:医生必须学习和掌握有关疾病的各方面知识,尽可能用被认为是普遍有效的一切药物和手段治疗患者。除非它和第一条矛盾,存在过度干预可能。
第三条戒律:医生必须尽一切可能了解作为单独个体的患者,认识和了解医疗干预可导致的一切稳态变化,而不是用一个“标准人”来衡量。医生在面对患者时,所使用的治疗手段既应当包括医疗措施本身,还应该包括人文关怀,使治疗成为一门针对患者个人的艺术申不害变法。除非它和第一、第二条矛盾。
8
老百姓对医学的认识太落后了
霍勇,夏一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
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2017年度)——
“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获得者

对于医学的认识,现在很多人走入了一个极大的误区,认为医院就是医生给来的病人看病,该手术就手术,该开药就开药。病看完了就走。那么医生的工作是不是这样就结束了呢?当然不是。医疗的目的应该是健康,而不仅仅是治病。
谈到医学的社会属性,我不得不说,现在老百姓对医学的认识真的是太落后了。他们对自身健康的意识甚至还不及一辆车,大家买辆车还知道跑多少公里得去做个保养暴力和亲指南,用多长时间该送去大修。可笑的是,我们从来也没有听说过,哪个人因为修理厂修不好自己的车就去找修车师傅算账的。可是面对自己的健康,往往不到“坏了”不知道去“修”。一旦“修”不好就跟医生、医院没完,甚至打医生杀医生。
如果我们总是只盯着疾病本身,看到血管窄了就放支架,看到长了瘤子就开刀切掉。这样的医学必定效率低下勇者凯撒,不能解决老百姓的健康问题。离开了人文和社会的医学,一定不是好的医学。⑥
9
现在的医学模式有大问题
我个人认为冥婚凄谈,在现今的状况下,现在的医学模式真有大问题。现在买任何产品都有保修期,唯独医学没有。交了钱我给你看病,离开医院什么都不管,再得病还得再交钱才给你看。
但客观来说,又不是医生想这样,也不是医院想这样,这是体系的问题。现在的医疗体制中赵琦鑫,没有任何对病人治愈率、再入院率、再次入院时间间隔的考察,而这些本应该是医学的重要内容。
然而客观上又很难做到,拿我自己来说,我也很想做随访、做病人的二级预防,可是现在门诊都看不完,手术也做不完奇侠杨小邪,谁来给我这个工作时间?而且医保并不对随访付费,那么谁又来给我的这一部分劳动支付报酬?国家不能总要求医务人员无私奉献吧!
不要期望医生能帮你做很多,不但帮你治病还帮你防病,很难,真的很难,因为这个体系就是这样。
现在政府和媒体一谈到预防,就要求专业医务人员发挥主力军作用。难道我们医生就不知道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吗?难道我们真的不懂疾病预防的知识不知道怎么跟病人沟通吗?我们当然懂,可是哪有时间跟病人讲?!⑥
10
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曾强,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委
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2017年度)——
“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获得者

传统的医疗健康都是以治病为核心,我们一直在倡导要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
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前些年以代谢疾病包括肥胖、高血压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为此,他们就实行了全民健康计划,去年美国的心脑血管疾病已经出现拐点。通过健康体检、健康维护,生活方式的管理使民众健康已经得到了好处,这促进人们开始接受这个概念。
有那么一句话,“只治不防,越治越忙”。我们都知道,现在讲防病的医生越来越多,胡大一老师他在我们国家是放支架、放导管做得最棒的,千里送鹅毛下一句但是他已经从不止十年前就开始强调健康教育、健康防预。为什么?他说我就是放支架怎么放也救不过来这么多冠心病患者,还不如说我多让大家不得冠心病。所以说这这就是为什么医学大家都在谈,应该从源头上开始堵,而不是到后面再开始治。
我们国家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不够,两个原因,我看一个是整个医疗水平低,大家基本人口多,第二个还是理念。⑧

下面这些文章,对您也很有用:
国家保健局专家:世上只有4种病,看开了,你就长寿了!
有脂肪肝的注意姚黛玮!从脂肪肝到肝癌仅四步!记住每一步的拯救方法!
给“三高”患者的15条医嘱!每句话都能救命,请存好!
一位肿瘤科医生的自述:癌症患者永远不明白的真相!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点赞哟↓↓
参考文献:
①人民网《中科院院士韩济生痛批过度医疗:医者需仁心》
②扬州晚报《9旬院士黎介寿扬州谈养生:肿瘤患者应多吃肉少吃主食》
③人民网《陈灏珠院士:把患者当作与你一样有尊严的人》
④2017-12-03,第八届长城国际健康论坛,胡大一演讲
⑤环球网《凌锋:名为看病,实为看人,医生要守住三条戒律》
⑥世界心脏日新闻发布会上的部分讲话《霍勇:医生为何不能做疾病预防的主力军》
⑦解放日报《中科院院士谈医患关系 称医学是良心科学须成共识》、东方网《中国心血管界掌门人葛均波:治好每个病人都是生命的创造》
⑧VB群访谈《VB群访谈之曾强: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更大的健康收益!》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内容合作请致电:010-65363351
值班主任:杨小明本期编辑:鲁洋